月考排名单发下来时,我先扫了眼前三十的范围——班里六个孩子的名字在列,不多不少,恰好是年级平均水平。可指尖划过名单,心情却沉了下来:宗同学稳稳扎在前列,耀眼得让人欣慰,可另外五个名字,都挤在二十名往后的位置,像一串沉甸甸的省略号,把“平均”二字拉得有些勉强。
总说“整体进步”,可“平均”从来不是遮羞布。宗同学的拔尖,更像单科的闪光点,却照出了班里“中间段”的薄弱。是我在教学中,对中游孩子的关注不够细?总想着他们能跟上节奏,便把更多精力分给了两端,却忘了他们也需要“踮脚够得着”的目标,需要被看见的点滴进步。
也该问问自己,课堂上的提问、课后的辅导,是不是不自觉地偏向了“易出效果”的学生?那些名次靠后的孩子,或许不是不努力,而是卡在了某个知识点的“坎”上,我却没及时蹲下身,帮他们把“坎”踩成“台阶”。
“平均数”是数字,可每个名字背后都是活生生的孩子。下次再看名单,不想只看到“六个”这个符合平均的数量,更想看到他们的名字,能从后往前挪一挪,哪怕只挪一位——那才是真正扎实的“整体”,也是我该补上的教学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