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个最正当时的话题:孩子的压岁钱应该怎么办?
正月里走亲访友的,最开心莫过于孩子,一声“新年快乐,恭喜发财”,压岁钱就塞能把小口袋塞得满满的!#好怀念小时候的过年#
开心过后,你的压岁钱最后去哪里了?曾经的小朋友,你还记得吗?
#被妈妈以存起来可以生小钱为由,收走了!#
#爸妈给你存着,以后当嫁妆!#
#爸妈给你存着先,然后存着存着就没有然后了……#
其实,爸妈不知道,我们并不是健忘,我们只是乖宝宝没有反抗的能力,我们一直是有失落的,只是我(不)们(敢)很(说)乖(不)!
那么,现在的已然为人父母的你们(或者)即将为人父母的你们,还打算继续去“坑”你们的孩子吗?
孩子怎么想?——心理关注优先于财商教育
“压岁钱”对于所有孩子而言,都是一笔天降的巨款。面对这笔巨款,几乎所有的家长的第一反应是,如何拿到管理权,更好的管理孩子如何使用它?
有一部分家长很好的“继承传统”,将曾经爸妈用在我们身上的方法,依样画葫芦的用在孩子身上。#窃喜吧#
也有一部分家长,会耐心的告诉自己的孩子:
“压岁钱是叔叔阿姨们看在爸爸妈妈的面子上给的”
“压岁钱是我们拿着礼物去拜年,‘换’回来的……”
“压岁钱是大人之间的一种社交方式,我们也要给叔叔阿姨家的小朋友压岁钱的”
然后,以上述理由收走压岁钱。
不管何种因由,大人们最终目标都是:收走压岁钱,以防孩子乱用,最好能教育孩子合理管理,培养财商意识。
然则,这样的意图孩子能感受到吗?
并不能!!!!!
他们唯一能真切感受到的是:本来有好压岁钱,好多钱,现在都没有了!!!!!!
这样的心理变化,可能是各位家长最需要关注的!
损失厌恶心理——得而复失和从未获得,前者更让人厌恶
如果有一个游戏:你有50%的概率输1000元和相同50%概率你会赢1000元,你会玩这个游戏吗?结果是大概率人给出的答案是拒绝。
人们厌恶损失的这个心态,往往大于等值收入的喜悦这个心态。
所以,从孩子的角度:没有收到压岁钱和收到了之后被拿走都是零,但是,得而复失这种心态比一开始就没收到,更让人痛苦。
那么,如果你关注到这个角度,是不是在拿走小孩的压岁钱是,应该更考虑心理安抚呢?
建议:如果各位爸爸妈妈想培养小孩对钱的概念,这时候应该对小孩说:压岁钱虽然是你的东西,但是爸爸妈妈需要去用这个东西来进行家跟家之间的应酬,所以我们可能要拿走一部分,但是至少留下一点点给小朋友,那么他们的损失厌恶心理就可以适当减少。
主动利用损失厌恶心理——利用这样的心理变化教育孩子
教育孩子,如果合理的使用损失厌恶心理,往往是事半功倍的。
有一套儿童绘本,叫《贝贝熊》系列,其中有个故事很有意思。
熊妹妹染上了咬指甲的坏习惯,熊爸爸拿来教科书强调危害,细菌多,易生病;被熊妈妈使劲的推开了,熊妈妈跟熊妹妹交心畅谈,双方约定设定一个奖励机制,如果熊妹妹可以坚持一天没有咬指甲,就发1块钱,可是熊妹妹还是忍不住去咬指甲。
最终熊奶奶“老将出马,一个抵俩”,发挥了长者的智慧,告诉熊妈妈,先给熊妹妹一块钱,晚上回来看,一个指甲没了就扣1角。熊妹妹摸着自己口袋里那枚宝贝的硬币,不忍失去,最终控制自己咬手的坏习惯。
这个故事还带来另外一个启示,平日的生活中直接的道理说服是没有用的,毕竟很多时候“听过很多道理,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并且只会给听者带来心理上的厌烦,从而造成事与愿违。
而在生活中,利用损失厌恶心理来影响我们的事情也是随处可见。
政治上,现代政府的税收方法则是避免给人产生损失厌恶心里的例子。政府部门通过从银行将我们应缴纳的税务直接从工资中扣去,将税直接包含在商品的价格内,这样政府的收税行为对我们来说就不会造成被剥夺感,缴税可以算是隐形的,不知不觉中将我们的钱拿走。但对于企业主来说,他们可是明明白白的需要报税缴税的,缴税额度和他们的营业额直接相关,所以在损失厌恶的驱使下,少数企业主铤而走险,通过做假账,逃税漏税。
精明的商人永远是利用人心的高手。
司空见惯的例子就是优惠券。商家会向顾客发放限时促销优惠券,作为普通大众的我,也是受影响的人之一,如果快到截止日期,不去用掉它就有种损失感觉,可惜心疼啊,最后很大可能去把它们使用掉。
同理:定金机制、满减、满包邮等都是利用了损失厌恶心理。
所以,看懂套路、运用套路!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