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重读李跃儿的《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一书,又是爱不释手,觉得她真的是一位非常懂教育的老师,特别能引起我的共鸣。
刚才读到《从心中长出众多眼睛》一节,说一个教育者,老师,家长,太有必要从心里长出众多眼睛了。怀着慈悲的心眼,每时每刻地查看着你的周围,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那什么是帮助呢?许多人在如何帮孩子这个问题上有些糊涂,他们不明白给孩子帮忙是“帮孩子做事”还是“不帮他做事”。真正的帮助是不帮他做事,而是帮他自己做事,这才是真正的帮助。
书中讲到一个妈妈因为给孩子洗脚,孩子把盆子踩翻了,水洒了一地,她就打了孩子一顿,可是她的儿子已经10岁了,他完全可以自己洗脚,有很好的平衡能力,他把盆子踩翻,可能是妈妈使他心烦意乱的结果,妈妈帮这么大的孩子洗脚,不是在帮助孩子,而是在害孩子!一分钟前你是个慈母,为儿子洗脚,一分钟后又变成了一个凶神。爱与恨的瞬间转换肯定会使孩子心理扭曲,孩子的心里能够承受住这些?
这样的家长长时间地做孩子生活上的奴仆,比如我看过孩子都上幼儿园大班了,每次放学来我们童画坊画画,爷爷都要喂孙子吃东西,我说孩子可以自己吃了,他还是要跟着喂,结果是什么呢?这个孩子画画特别慢,我想这跟平时的自理能力差有关,家长在生活上都包办了,孩子的自理能力和动手能力自然就跟不上了!前几天我听一个家长说去舞蹈班接孩子放学,看到孩子们一下课,个个家长都急着帮孩子穿衣服,只有她是等孩子自己穿。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家长为什么不放手让孩子来?就是怕孩子慢,怕孩子出错,在家里,父母不允许孩子出错,结果,孩子也就只能尽力不出错了,为了不致出错,他们只好收敛幻想,自我绑束,缩手缩脚。成人在禁止孩子出错的同时,也使孩子失去了通向正确、通向成功的机会。当孩子一旦形成这样的性格,父母就不愿意了,就会说哎呀,你看你看,你怎么一点想象力都没有?一点探索精神都没有?为什么胆子这么小?父母不去反思自身,却毫无道理地责怪孩子。
这又让我想起了孩子画画,有些家长一看孩子的画,就说“你这画得什么乱七八糟的,一点也不像”,好了,孩子知道了家长不喜欢他的画了,要么是没信心不想画了,要么就为了让自己画得“像”,就小心翼翼的模仿别人了!再也不敢大胆画了!也有些老师为了迎合家长,让孩子画得“像”,就让孩子临摹,给一张范画让孩子临摹,甚至手把手的教,看起来好认真负责,可是孩子学会了绘画了吗?也可以说学会了,但只是学会了老师教的那几样东西,就象背诵一样,学过的能背,没学过的就不会。那我们是怎么教的呢?我们不让孩子临摹,而是引导孩子自己观察、自己想象,孩子动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事物(没画过的也可以通过观察画出来,就象我们孩子已经越来越多自己去写生了),用自己的大脑去想象,再用自己的手画出自己独一无二的画面来,手眼脑协调性就在慢慢的得到锻炼,所以我们一个班上所有孩子的画都是不一样的,孩子们也画得开心,画得自信!
这是周三下午孩子们的作品,生动、有创意,我和以往一样没有示范,就是语言引导他们观察。周日同样的班我试了一下做示范,我在黑板上用了两种方法画羽毛球,结果孩子都想学着我的画法而不想自己观察了!吓得我赶紧擦掉我在黑板上示范的羽毛球,所以说,老师教得多并不是好事,特别认同黄发旺老师说的“老师教得越多,孩子的原创就越少”,哪些该教哪些不该教是需要老师有很好的平衡能力的!
那么在生活中家长具体该怎么做?孩子能做的就放手让孩子去做,慢一点没关系,现在的慢是将来的快!错了也没关系,错也是为了通往对!孩子画画也不要干涉太多,多鼓励就可以了。书中李跃儿举了一个她老爸种菜的例子,她老爸退休没事闲的慌,就在院子里开了一块地种菜,成天盯着那些菜苗,拨拉来拨拉去的,结果,长势很好的菜最后全给拨拉得蔫头蔫脑。
要做一个合格的菜农,首先,要给菜苗生长空间,其次,在菜苗需要他的时候一定要出现在它的面前。在关注与放手之间把握分寸,这就是种菜的秘密,也是教育的秘密。
做家长的也需要学习,不是光凭本能的爱就能教育好孩子的。建议大家把李跃儿这本《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买回去看一看。
做为老师的我们更应该学习,教孩子画画不是任何一个美术专业毕业的人就可以胜任的,因为教孩子画画不仅仅是教专业技术(高考美术除外),前面李跃儿说的“真正的帮助是不帮他做事,而是帮他自己做事,这才是真正的帮助。”教画画也是,不是教孩子画几幅拿得出手像模像样的画,而是让孩子学会自己画,没有老师在也能画,就象我们孩子在家画的日记画也是那么棒!这就是能力!这就是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
我们要懂专业,还要懂孩子,懂教育,要能通过画画帮助孩子成长。所以,我们一直走在学习的路上,从不停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