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与城
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味道,亦或带来不同的感受。茶余饭后之余,通过回味这不同城市的美食味道,竟觉得妙趣横生、有滋有味......
老家的味道
自大学离别老家后,其实真正在老家待的时间并不算多,但老家的口味却深深烙印在味蕾之中。可以从比较典型的菜肴中得到体现:
一是莲藕汤。排骨的肉香被上好的莲藕吸收,既保证了肉的入味,也消除了肉的油腻,植物与动物之间的混合,自然清香,浑然天成,是常见的汤系列。
莲藕汤的普及,正体现了老家这座城对醇厚口味的偏爱,对荤素搭配的偏爱,那是湖北人对传统中庸在日常饮食中的调和运用,不失为做人的参照和体现。
二是肉丸子。圆乎乎的外形,或红色肉丸,或白色鱼丸,入口鲜嫩、滑溜,改变了肉的表达形态,延长了肉的保存时间。不论老人孩子,吃起来更加爽口。
制作肉丸子相对简单,却比较耗时,是对耐心的考验,将鱼肉拍打成泥后,加入芡粉等调味,最后手工制作,一个个扔进沸水之中,浮出水面即代表熟透。
肉丸子常在喜宴上用的多,其中美味,就锁在一个个小球之中,它体验了湖北人对“圆满”的人生追求,既讨喜,也完成了分享喜悦的味觉传递;除此之外,它似乎告诉我们,人生的形态不同,但对生命的脆劲和原味,却不可改变,只有用心磨练,才能收获回甘与圆满。
新城的味道
大学过后,落户于江浙之界的吴江,这里物华天宝、地杰人灵,处于长三角腹地,果真不负“天堂”的美誉。
然适应城市的工作容易,要让一个人的胃适应新的味道,却需要时光的煨与熬。
初来乍到时,荆楚味道与吴越味道大相径庭,饮食上很不习惯。特别是很多菜肴,都偏甜,在喜辣的老口味面前,吃饭成了大事。随着对城市融入的深入,慢慢对江浙的本帮菜也多了很多体悟。恰好也可以从两类菜中感受:
一是河鲜菜。吴江比邻太湖,河鲜丰富,不论是那太湖三白,还是河蟹、河鱼,只要是水里的,都可以端上桌来,感受水泽的慷慨。河鲜菜,涉及鱼虾蟹居多,常见的烧法就是白灼,什么都不加,只需加点生姜去腥,烧出来的原汁原味,无需其他佐料,细细品来,有肉的鲜嫩可口,也有淡淡回甘。于是乎,食物就是如此自然,入口留香,回味无穷。
河鲜菜的烧法,正好印证了江城人对自然的崇尚,这点在做事做人的风格上得以体现,做好自己,尽心释放原本的自我,顺其自然、道法自然,更能宁静致远。这点从吴江的城市精神“吴风越韵精诚致远”上得到集中反映。
二是酱肉菜。酱肉,涉及类别较多,有酱肉、酱鸭、酱猪蹄,主要感觉是口味浓郁,肉在吸收了酱油的咸香之后,酱肉集肉香、酱香、鲜味于一体,酱肉切成薄片后,仅需蒸上一会,即可上桌。入口略咸,但并不油腻,咸香之余,佐以一小碟青菜,那是下饭的硬菜。加上酱肉保质时间长,是冬季家庭菜肴上的常客。
制作酱肉,离不开酱油的长时间腌制。而肉与酱油的完美结合,就是美味的化学反应。简单的肉,只需要酱油,就可以诞生新的味道。看似厚重,实则清爽。而这也是吴江人对美食味道的重新定义。
味觉伴随着我们一生,不论酸甜苦辣,都是辛苦劳作后的生活恩赐。在品味美食味道、享受美味生活的同时,通过对老家和现在生活的城市的味道咀嚼,让我体悟到美味背后的芬芳,这给我带来的美好,岂能是味觉感受那么简单?在味道转换间,我们逐步成长,却爱上了这城与城的特有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