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们去勐海镇中学的主要任务是就该学校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进行指导。
上午听了一节老同事的《我爱这土地》后,我决定下午上一节示范课,希望能引发老师们对阅读教学的思考。
现将本堂课的教学反思记录如下:因为是临时的授课情况,所以,我对该班学生的情况是零了解。在学生读三遍诗歌后开始正式的上课。
第一个问题,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关于题目中的“这”是否可以去掉就用了10分钟。学生只能答出“表示范围”,这个答案。问了好几个学生后,依然没有学生能从节奏、情感上来说出“这”的作用。万般无奈我只能引导学生从情感方面来读这个“这”,有和没有的情感是否一样?这时候学生才说出,有“这”爱土地的情感更强烈。那么,在这里,当问了两个学生都不能回答出来的时候,我就应该提示关键词“从情感”方面来读题目,来体会。这样,在这个环节上就不需要用这么多的时间。
另外,学生在体会作者对土地的强烈的“爱”的时候。有一个学生回答“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个句子的“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说明作者“爱”这土地。这里学生的理解是“入土为安”就是“爱”。在这里我应该反问,“入土为安”就是爱的话,那么,所有的人入土都是因为“爱”这土地吗?~~~~这里我就不应该引导学生出答案!!!而应该引导学生再去发现作者对土地的爱的情感在诗歌中的具体体现。
我之所以要对土地表达如此强烈的“爱”的情感,是因为,我爱的土地正在遭受“暴风雨”的摧残,面对“暴风雨”的摧残,我们化身为“河流”“风”全力反抗!这时候再来看“连羽毛都要腐烂在土地里面”,学生自然就知道是为了捍卫土地,为了保卫土地,为了赶走侵略者,我愿意献出自己的生命!~~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要腐烂在土地里面。(在这抗击侵略者的战争中我死了,我为了热爱的土地而献出了生命!)
然后,再引导学生读第一二句。可以这样问:“连羽毛也要腐烂在土地里面”,难道我是有“羽毛”的人吗?………不是,我是那只一开头就出现的“鸟”,我把自己假设成一只“鸟”。然后,再引导学生理解“嘶哑”的原因…… 既然和普通的鸟的叫声不同,它为何会叫到喉咙嘶哑都还在鸣叫?我们知道嘶哑以后继续叫喉咙就会如何?(杜鹃啼血似的,有可能会面临死亡)但是即使是这样,这只鸟还要不停的叫,不停地叫,在被暴风雨打击之下也没有停止“嘶叫”!原来,它呐喊,它呼叫,是为了唤起国民的反抗精神!以至于声音“嘶哑”!!!得出结论:::这是一只勇敢的鸟,无畏的鸟,具有反抗精神的鸟,这是不屈的声音!
这时候插入写作背景“抗日战争爆发”,从而引出“象征手法”………最后两句水到渠成……爱土地的情感饱满高涨(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里教师无需讲解太多,让学生自然体会即可!这首诗歌的关键在第一节的引导体会上。
最后,让学生说出文章的主题思想。这样的设计会不会更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