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8日 星期四 亲子日记(524)王婷爸爸原创
好友在群里发了这样一个视频,在一户人家的门口,几个小痞子轮流扇一个小女孩耳光,而被打的小女孩一点也不反抗,任人欺凌。这是典型的“校园欺凌”事件,只不过发生在校外。
对这件事,大家讨论热烈,有的家长认为要孩子“打回去”,也有的家长称“以暴制暴”不是好方法。
关于校园欺凌,我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解决:
首先,法律层面上,建议全国人大修改《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尽管2017年中国教育部等十一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对中小学生欺凌作出明确定义。但是,精神伤害、打闹嬉戏等概念本身就具有模糊性,在生活中不同利益方的认知也差异极大。
现行的法律虽然规定,十四岁是可以承担刑事责任的年龄。但是,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被告人,只对八类严重暴力犯罪承担刑事责任。
未满十六周岁的被告人欺凌同学,属于比较轻微的校园暴力行为,并没有进入我们刑事犯罪处罚的程序。这导致公安部门在处理此类案件采取“慎之有慎”的原则,易造成妥协和不公,造成了欺凌者得不到应有处理,气焰更加嚣张。
其次,学校层面上,学校管理者要以预防为主,开展丰富多彩的反校园欺凌主题活动。
比如:班级要召开反欺凌主题班会和画反欺凌手抄报等活动,让孩子们懂得什么是校园欺凌。老师要注意两类学生,一是性格懦弱的孩子,鼓励其树立信心,多和同学交往。二是活跃分子,尤其是小团体头目,要引导他向正面发展。
学校管理者要以预防为主,邀请公检法机构工作人员做报告,用真实的案例来教育孩子校园欺凌的后果,告诉孩子遇到欺凌的应对之策。如果发生了欺凌事件,学校一定要配合执行机关,绝不包庇。
学校要和家长签订一份远离校园欺凌的承诺书,引起家长的重视。只有家长和学校密切配合,才能把欺凌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
最后,家庭层面,家长应做到,不仅要注重孩子的学习,更要重视孩子的品德培养。
让孩子懂得感恩,学会与人交往,为他人着想,避免让孩子养成极端个人主义思想。
平时,家长要尽量接送孩子。如果实在没空,要告诉孩子具有自我保护意识,放学路上结伴而行,遇到欺凌大声呼救。
“近墨者黑”,家长要注意孩子的朋友圈,不要让他和坏孩子交往。要引导孩子认清影视作品中黑社会英雄的本质,不要让孩子迷恋暴力游戏。
平时家长要多和孩子交流,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告诉孩子,如果受到欺凌,一定要第一时间告诉老师和家长,不要试着自己处理,避免事态进一步恶化。
当受到欺凌时,被欺凌者可以断然以对,例如抬头挺胸,带着自信的表情、清楚而坚定地警告欺凌者停止欺凌行为。
校园欺凌问题确实存在,解决这个问题任重而道远,它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努力,密切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