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生的常态是什么?
有人说是幸福,有人说是自由,有人说是人生无常。作为有二十多年心理咨询经验、深刻洞察人性的心理医生,派克在本书开篇就告诉我们:人生苦难重重。
遗憾的是,大多数人都不愿正视这个事实,也不愿接受人生的苦难,结果让自己更加痛苦。如果一个人能正视人生的苦难,领悟到“人生苦难重重”这句话的真谛,就能从苦难中解脱出来,实现人生的超越。
其实,人生就是一个不断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并不是阻碍我们成长和幸福的拦路虎,相反,问题可以开启我们的智慧、激发我们的勇气、释放我们的潜能。在积极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的思想和心灵会不断成长,心智会日趋成熟。用句时髦的话说,你和成功之间,只差了一系列问题的距离。
然而,我们大多数人就是看不明白这一点,更缺乏相应的智慧和勇气。基本上,人人都害怕承担痛苦,人人都倾向于逃避问题。而这种害怕和逃避,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问题逃避者往往都会躲进自己营造的虚幻世界中,完全脱离现实世界。
逃避的结果当然不会是解脱,逃避只会加剧问题的严重性和带给我们的痛苦程度。事实上,逃避就像遇到危险后将头钻进沙子里的鸵鸟,它们以为这样做,问题和危险就会消失,但我们都知道这只是妄想。逃避,不仅会让我们错失解决问题、收获成长的良机,还会引致心理疾病的出现。可是当问题发生在我们身上时,我们往往就会变成那只“愚蠢的鸵鸟”。
我们应该清晰、坚定、勇敢地认识到,人生的问题和痛苦具有非凡的价值。只有勇于承担责任、面对困难,才会获得心智上的成长。
那么,该如何面对和解决人生中的苦难呢?派克的答案是——自律。他说,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最主要的工具,是消除人生痛苦最重要的方法。若缺乏自律,就难以解决生命中的问题和麻烦。不过,某些方面的自律只能解决某些方面的问题,一个人要靠全面的自律才能解决人生所有的问题(理论上)。
那什么是自律,如何应用自律呢?
自律就是主动要求自己以积极的态度去承受痛苦,解决问题。践行自律,需要遵循四个原则:
推迟满足感;
承担责任;
忠于事实;
保持平衡。
2、美国黑人作家埃尔德里奇·克里佛说过的一句话:“你不能解决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
3、面对困难和窘境,你逃避了责任,也等于是完全放弃了自己选择的自由。
如果力图把责任推给别人或是组织,就意味着我们甘愿处于附属地位,把自由和权力拱手交给命运、社会、政府、独裁者和上司。对此,新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学家埃里克·弗洛姆在其讨论纳粹主义和集权主义的专著《逃避自由》一书中有更加深刻的阐释,他指出了很多人为了逃避责任带来的痛苦,宁愿放弃选择的自由。
4、每个人都在绘制自己的人生地图
如果说人生就是一场旅行,那很遗憾,我们并没有带着地图出生。
人生旅途,我们需要自己绘制地图。这张地图,就是我们周围环境的反映,帮助我们了解我们周围发生的一切,指引我们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如果地图准确无误,我们就能顺利前行;如果地图的信息失真,我们就会迷失方向,误入歧途。
所以,我们要尽力看清这个世界,确保绘制出的地图的准确性(即正确树立世界观)。可惜的是,很多人不愿付出这样的努力,他们以自我为中心,故步自封,不屑于了解和探索事物的真相。
有的人一过完青春期,就放弃了绘制自己的人生地图,拿着一幅狭小且肤浅的地图走剩下的人生之旅。有的人到了中年,认为自己绘制的地图完美无缺,对任何新的信息都充耳不闻。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够不断探索,持续扩大和更新自己对世界的认识,从容地走着。
绘制人生地图的艰难,不在于0到1或1到100,而在于修订的工作不能停,不管是青丝还是白头,科技在发展,社会在改变,你的人生地图永远都有需要修订的地方。
对人生地图的修订其实是对我们过去认知的挑战,所以难免会感到痛苦、产生抗拒。但抱守陈旧残缺的地图不放,与现实世界脱节,恰恰是很多心理疾病的根源。心理学将这种现象称为“移情”,派克将移情定义为把产生和适用于童年时期的那些感知世界、对世界做出反应的方式,照搬到成年后的环境中,尽管往往已不好用了。
我们不愿修订人生地图,其实是在逃避修正世界观带来的痛苦。但心灵的成长和心智的成熟要求我们必须忠于事实,不惜代价,忠于事实。
5、过度的依赖不是爱,而是一种寄生心理。因对依赖的需求才结合在一起的关系或感情并不自由,而真爱却是自由的:我不是非要和你在一起,是我选择了相伴而行。
没有别人的关心和照顾,就认为人生不够完整,以致无法正常生活,这种过分的依赖只会导致病态的人生。心理学家将因过分依赖而引起的心理失调称为“消极性依赖人格失调 ”,这也是一种最常见的心理失调疾病,其症状为无法忍受寂寞,也没有自我认知,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全部寄托在和别人的情感关系上。有时,甚至不在乎依赖的对象是谁,只要有人可以依赖就够了。只要通过与别人的关系使自己获得某种身份,便感觉良好,至于具体是什么身份其实他们并不关心。
“消极性依赖人格失调 ”患者只在乎别人为他们做了什么,而从不考虑自己能为对方做什么。派克会劝告他们说:“仅仅把得到别人的爱当成最高目标,你就不可能获得成功。想让别人真正爱你,只有让自己成为值得爱的人。满脑子想的只是消极接受别人的爱,就不可能成为值得爱的人。”
“让自己成为值得的人”这个观点,不仅仅在爱的领域内是真理,其有效性还能扩展到我们人生的方方面面。巴菲特的黄金搭档,投资大师查理·芒格曾经也说过类似的话:要得到你想要的某样东西,最可靠的办法是让你自己配得上它。
6、的关注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付出努力,用心花费足够多的时间在对方身上。从“需投入和努力”这个角度来看,爱可以看作一项特殊的“任务”,而“非爱”的本质却是懒惰,什么都不干。
7、阻碍心智成熟的最大障碍——懒惰。人类的惰性使我们总是倾向于逃避必要的痛苦,选择平坦的道路;惰性甚至可以使我们失去真正爱的能力,因为它催促着我们逃避自我拓展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中必经的痛苦。
派克在多年的心理咨询和治疗中发现,人们的懒惰几乎无处不在。在帮助患者获得心智成熟的过程中,最大的敌人就是懒惰。纵然是对懒惰一直警惕的派克也难免中枪,因懒惰作祟而没能去承担更多的责任以及实现自我完善,所以,也要注意不要太完美主义了。
无论是婴孩、少年、成人还是老者,无论健康或残疾,懒惰这个“原罪”存在于每个人身上,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无论一个人有多么出色的成就,只要深入反省,都会发现自身懒惰的一面——这是就存在于我们内心的熵的力量,时刻都在阻止我们的心智走向成熟。有这么一句话:“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而过不好这一生的关键,多是因为懒惰这个原罪阻碍了我们去实践那些可以改变生活的道理。
派克所说的懒惰,不仅仅是指实际行动上的懒惰,还包括那种用战术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的人。这类人往往用忙碌掩盖自己内心的恐惧,让他们恐惧的是新的信息、承诺和责任,以及需要他们付出努力和改变现状的所有一切。因此,懒惰的一个主要特征是有恐惧感——这种恐惧,有时也会被其他的事物分散,稀释为焦虑——所以,很多人在拖延时其实也很痛苦。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病态的自己和一个健康的自己。病态的自己害怕改变,不愿付出,逃避痛苦。而健康的自己则喜欢改变和进步,向往全新未知的领域,推动我们心智的成熟。这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懒惰的原罪,也有向往神性的本能。有的人身上原罪的力量比较大,而有的人身上,爱的本能更强大。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关注和培养的是哪一个自我。
有这样一个故事:
曾经有一位老人告诉他的孙子,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有两匹狼,一匹是正能量的狼,它代表着喜悦、爱、希望、善良、诚实、勤劳和同情心。另一匹是负能量的狼,它代表着恐惧、愤怒、嫉妒、自卑、焦虑、懒惰和冷漠。这两匹狼不停地在我们内心打斗。孙子问:那哪一匹狼会赢呢?
老人回答:你喂的那一匹。
而爱和原罪也像上面的两匹狼一样,我们关注和培养哪只,哪只就会成为我们的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