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要吃这个棒棒糖”孩子手里拿着几个棒棒糖,眼巴巴的看着货架上满目琳琅的糖果祈求般的看向妈妈,“不行,吃糖会蛀牙的,牙齿坏了再也不能吃东西了”妈妈边说边拿走孩子手里的糖果放回原处。
生活中这样的场景和对话熟悉吗?以前这样的场景和对话经常发生在我和孩子身上。
前几天我突然大脑灵光一现的反问自己“为什么我从前最爱吃的就是棒棒糖?
我还记得我谈恋爱那会儿,男朋友经常不在身边,每次他回来都会问我想吃点什么,我每次要的最多的都是棒棒糖,后来每次他要离开的时候,索性买几十个棒棒糖给我留着。我就慢慢的吃。
吃了多久我已经不记得了,但是我就像上瘾和有执念一般的想要吃糖。
我忘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不再执着于要糖吃了,那种想要吃糖的渴望已经不再有。
回头再看一下我的孩子,我不准他吃糖,因为我真的很担心他有蛀牙,经常在超市看见孩子对糖果的向往和渴求,我都假装没有看见或者忽略他的心情。
结果就是他总会在我们看不到的时候偷偷的向爷爷奶奶要糖吃,或者是去吃酒席时候从饭桌上拿糖吃,然后每次我都火冒三丈。
打压他不能吃糖的感觉,就像漂浮在水面上的空瓶子一样,越想按下去,可它始终是漂浮着的。
一直不满足,忽略孩子需求的结果就是孩子变得执着于糖果。就像我当年一样。
我不禁反思,孩子为什么会这般执着于糖果,是真的很好吃吗?还是因为得不到的那种渴望和未被满足的需求,使得糖果变得好吃,使得他一直在追求。
当我顿悟过来原因是后者的时候,我买了一包徐福记各种糖果回家,我对他说,宝贝,妈妈以前不准你吃糖是怕你蛀牙,现在妈妈允许你吃糖了,随你吃,想吃多少就吃多少。吃完我们马上去刷牙。
我看见孩子欢呼雀跃起来了,眼睛都是亮亮的,一直对我说“谢谢妈妈”。
然后迫不及待的去吃糖了,一口气吃了八九个后,我心里有点担心,但我并没有多说什么。我就问“今晚你打算再吃几个呢。吃完咱们就去刷牙,以后你都可以随便吃糖了,如果在外面吃了要马上漱口,在家吃了就马上刷牙,好不好?”孩子连连答应,并且继续拆开糖果。
在他吃完第11个糖果的时候,主动说妈妈我去刷牙了,今晚不吃了。
我就陪着很开心的他去刷牙了。最后他还自己数了一下剩了几个。
我以为这就满足了吧,结果第二天起床第一件事情就是又去吃糖。爸爸叫他洗脸刷牙,孩子答复“我吃完糖刚好去刷牙”。
我以为他在这几天里他会无止境去吃糖。谁知道。这样想吃糖的热情和渴望也就持续了两三天后,他每次也就吃一两个,直到吃完了那包糖果。
周六又到了零食日,我们约定好零食日可以选择三样零食。可是很奇怪的是这一次他就选择了4个棒棒糖、4泡泡糖,2个小饼干。
我爽快的付了钱。没有丝毫犹豫的态度使得孩子更加开心。
回去吃完糖果后我要求他刷牙,执行起来确实很顺利。
昨日因为爷爷带他出去玩,说要给他买吃的。结果他回来的时候就买了4个泡泡糖,居然没有买糖果。
我心里暗自窃喜,原来当我们满足了孩子的需求,他自己其实是对自己有计划,有安排的。
孩子天性是智慧的,在被控制了两年多不许吃糖后,他第一次得到那么多糖,心里打鼓,不知道妈妈是不是真的同意以后他可以随意吃糖了,他心里没底。
零食日的时候因为我的毫不犹豫和不控制,使他明白妈妈真的是信任他的,也是说话算话的,他确定以及可以随意吃糖了。
于是,到了爷爷再买零食的时候,他反而不再执着于糖果,因为他知道,父母是信任他的,他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来,随意吃糖。
这一刻,我终于明白,孩子爱吃糖果的背后其实是需求未被满足,未被看见。
当我们信任孩子,向孩子袒露我们的真实想法和担忧,当他感受到父母的爱,尊重,和信任,反过来也会体会到父母的担心,自然会做出相应的行为。
原来,我们那些执着于某事或某物的行为,从某一定程度上来说,其实也是对爱,信任和尊重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