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王鼎钧的《文学种子》,其中有一章专门谈论“意象”对于文学的重要性。作者举了很多有关意象的句子来帮助我们理解意象到底是什么。譬如“男女之事,就像一大筐黄豆里面碰巧有那么两颗红豆,而且,这两颗红豆碰巧不前不后,不左不右,肩挨肩,面对面的挤在一起。”“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那用寂寞寂寞加寂寞串起来的昼昼夜夜”等具有意象的句子。一开始我觉得那这“意象”还挺好理解——不就是使描写的句子充满画面感吗。
但是由于晚上睡不着,脑子闲着没事就开始胡思乱想。所以就乘势把“意象”的概念拿出来又开始琢磨起来。这里拿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暂且用一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通篇都是表现意象之词,可是前面几句的所有意象都是为了这最后一句做铺垫。通过前面“枯藤”“老树”“昏鸦”等等这些意象来表现“断肠人”的惆怅。可是重点也在这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因为我们的脑子里不仅有了“断肠人”的画面感,心中竟也有了“断肠人”的惆怅之感。
再拿一个我们熟悉的例子,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读完之后,我们不仅有诗人屋内抬头望月的画面感,心头也会泛起一丝和诗人一样的思乡之情。
所以如果我之前认为”意象“就是营造画面感这是不准确的。因为除了营造的画面感,我们有时也还会有情绪和心理上的体验感。读书很多时候就是这么回事,读的时候自以为是觉得自己好像什么都懂了,后来又发现自己真的没懂,再然后也许某一天由于经历的多了或者想的多了忽然才对原来读过的东西有一种通透之感。所以,总结下来,读书这事还是需要慢慢品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