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之于每一个人是有很大不同的。称锅贴是美食的,还必须是上海锅贴的,一定是小众里的小众。现在连上海都没有几家锅贴店了,其中能保持住传统品质的,应该是屈指可数了。
大众点评搜一搜就知道解馋的难度有多大,想要寻觅被推荐的正宗锅贴一般要穿越半个上海。而长途跋涉的结果往往是慕名而去,败兴而归。最后退回爸妈家附近的那家锅贴,虽然不够完美,但几本条件还是满足的。皮子软硬适度,汤汁鲜而不腻,肉稀少一点,正合我意。
最大的问题是这家店只在早上做锅贴,九点之后就买不到了。昨晚住在爸妈那里,一早老爸陪我光顾这家目前心中的首选,在流淌着油汁的桌子上展开对小辰光味道执着而又小心翼翼的追求。
小店生意比较清淡,来的好像都是常客。“阿姨,小馄饨煮多一些时间噢,煮软熟一点。”那是一个女人的声音。“汤里给我多放点葱好伐?”这是一个男人的声音。我想起来,上海人就是这么疙瘩的,对于统一商品喜欢额外加一点点个人的诉求。而这样的诉求往往也都能够达到,也一点没有引起别人的反感,好像一切都很正常。
昨天和老弟聊起《繁花》这本小说。我是看了几次看不下去,最后下定决心才看完的。对市井里细细碎碎的庸俗之事如此津津乐道,让人看了很失去耐心。可是老弟说,这才是真正的上海,高楼大厦背后弄堂里的世界。仔细想想确实如此。站在外面看会觉得琐碎世俗,融入里头或许非常滋润如鱼得水。
这么说上海对我来说也仅仅只是一个概念。曾经是上海的小孩,上海的学生,而没有从真正意义上过过上海人的日子。所以对于上海的回忆和描写,通常也局限在一个学生的高冷的眼光或浪漫的情怀。三十年后再回到这片故土,表明的光鲜靓丽变得更加高大上,背后的弄堂也拆得不见踪影,但是上海人的根深蒂固的文化还是可以从一点一滴的小事中反映出来。
哈哈,自己还不是一样,可以为这样一种市井小食,不厌其烦地到处寻找,并且津津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