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猫石鱼
作为人类,是有机会通过内心的动力,改变自己的,哪怕是一点点。
端午小长假的三天,几乎完全被无力感所包围。这种感觉带来的最直接的变化就是,吃不香睡不好,整个人无精打采,恍恍惚惚。
好在之前慢慢养成过觉察的习惯,一旦发觉自己陷入这样的境地,便会时刻提醒自己,在这种时候不做任何决定,不与人发生冲突,也不逼迫自己一定要马上脱离这种状态。
任何一种正面或者负面的情绪都自带力量,当我不否定这种无力感发生的积极性时,我就已经开始接纳它了,于是才能静静地体验它的存在,感受与它融为一体时自身的真实感受。
起初会感到烦躁。睡眠跟饮食息息相关,睡觉不踏实的时候,会直接影响到食欲,常常会出现不想进食或者食而无味的现象。这恰恰跟酣畅淋漓的大睡一觉之后食欲大增形成鲜明的对比。
当身体的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时,情绪便处于低水平波动的状态。日常里稍有不如意的事情发生,情绪就会配合着忽高忽低地起伏,多数时候会没有耐心,想一个人静静,常常还没来得及遏制,一通无名火早已喷薄而出。
这就是无力感导致的烦躁。它来得快去得慢,调整更需要一个过程。
首先,对自己好一点
情绪上的不满可以通过感官上的满足来补偿。吃得少就吃好一点,新鲜的食材,漂亮的餐具,温馨的就餐环境都能刺激眼球,从而增进食欲。睡得少允许自己多发呆,可以给自己准备香味和颜色都很诱人的泡泡浴,静静地卧里面,什么都不去想,让时间流淌一会儿。
万事万物遵循守恒定律,身体的机能也一样,这段时间缺少的一定会在之后的某个时间段填补回来。对自己好一点,非常利于平稳度过低潮期。
其次,不做任何评判
情绪没有好坏,不要在情绪无力的时候剑走偏逢去寻找为什么,更不要在此时此刻去思考人生。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用在这时最恰当不过了。虽然要很快做到有点难,但要有这样的意识,让自己隔离于此时此刻的低落,保持一个相对安全的空间。
情绪是会移动的,要相信自己不会一直处于这种状态,情绪本身并没有好坏,只要生命还在,一定会有各种情绪体验。
再者,做一些小事情
无力的时候建议不去做决定,但可以选择做一些难度小强度低的事情来缓解情绪。整理书柜,收拾衣柜,打理花草,哪怕是拖一遍地擦一次玻璃,总有自己擅长的事情。
做不同的事情就会带来不同的感受,心理学上有种常用方法就是通过外在的有序调整内在的无序,在事件中看到自己,认可自己,能够更快地让自己脱离对情绪的迷思。
最后,反复坚定相信
每个人总有自己坚信的东西,往大了说是信仰,从小处讲就是自我核心价值观,正是这些东西指引着我们的思维和行为。无力感来的时候,很容易出现消极的负面情绪,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否定和抗拒一些人或事。人会产生疑惑是正常的,但反复在迷雾中徘徊,不仅耗费大量的精力,情绪也会跟着大幅度波动。
所以,越是在低潮期,越要多倾听自己的内心,反复坚定自己相信的东西,这些支点是带领我们突破重围的金刚利器,也是引导情绪趋向平稳的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