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又到了,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我们第一个想到的是吃粽子,划龙舟,吃咸鸭蛋等等!
端午节是五月五日,相传端午节与爱国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投江殒身有关。
于是,这个节日便渐渐有了丰富的强烈爱国主义色彩,成为了一个蕴含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弘扬和传承民族精神和文化的重要节日
屈原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人,贵族出身,自幼学识渊博,才华横溢,官至左徒,三闾大夫。
他为人正直,忧国忧民,一心致力于国家变法图强,主张与齐结盟以抗衡秦国,但屡屡遭受小人的谗言攻击和迫害,再加上楚怀王昏庸无道,不辨忠奸,满怀忠君爱民热忱的屈原曾遭两次流放,时间长达24年之久。
公元前278年五月五日,天降大雨,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楚国国都。此时屈原正被流放在湖南沅水,听到这一消息,悲痛欲绝。
他身穿洁白衣衫,伫立汩罗江边,仰天长叹:“楚国气数尽矣!”此时此刻,他的政治思想彻底破灭,对前途感到特别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有以死明志。他找来大石块,捆绑在自己脚上,抱石投江自尽。
屈原投江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前来汩罗江边凭吊。
渔民们划着各自的渔船,不顾瓢泼大雨和湍急的江水,争先恐后去打捞屈原尸体。
为不让江里的鱼虾啃食屈原,汩罗江两岸百姓纷纷往江里投掷饭团和鸡蛋;为毒晕江里的蛟龙水兽不去咬伤屈原,有位医师拿来一坛雄黄酒往江里倒。人们沿江打捞了七天七夜,一直到洞庭湖也不见屈原尸体。
由于屈原抱石投江自尽是五月五日,经过几千年的演变,端午节慢慢变成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为主的传统节日。往江里投掷饭团演变成吃棕子的习俗,渔民划船只打捞屈原尸体演变成现在的龙舟竞渡。
端午节以其独特的节日象征符号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品质,通过吃棕子,划龙舟等传统习俗来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体现了端午节对爱国主义国家、民族永恒主题的弘扬!屈原的悲壮故事也在世界各地广为传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