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大学时的饮食生活
80年代初期,一个人的生活费每月能达到20元左右就应该是很不错的了。因为那时国有单位(不分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的平均工资不足五六十元。而那时我们的伙食费是每月18元。
但是,我们学生的伙食却很不好,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品种单调,很少改善;二是质次价高,缺斤少两;再加上服务不到位,食堂拥挤,购饭像打仗一样,所以学生意见极大。不时发生学生与食堂之间的冲突。
那时,正常的早晚主食是稀饭与面卷,稀饭是一两的米粥,很稀,有时就是米汤;面卷是2两一只的,据有学生称后发现熟了面卷每个只有100克,按理应该有150克,因为里面有水份。中午的菜夏天一般是土豆烧肉,包菜烧肉,辣椒炒干丝,冬天大都是黄花菜炒肉,萝卜烧肉,猪肉炖粉丝,四季豆烧肉,还有狮子头等,除狮子头是按5分钱一个买,其余都是按份买的,通常有肉3角钱一份,无肉的2角钱一份,但有肉的菜中却很少见肉,土豆、萝卜、四季豆等一盛一大碗。
早上我们改善生活的主要方式是买根油条或买个麻团,那时每天天还没亮时,就有一对年青男女骑着黄鱼车来到食堂门口,车上放着一个竹篾编成的大圆箩,里面放着油条与麻团。那时油条每两根一两粮票6分钱,麻团5分钱一只,是否需要粮票已记不清了。每天去买的人很多,特别是发放助学金后的几天。麻团我不太喜欢因为嫌它粘牙,冷了又过硬。相对来说我油条买的次数多些,因为我喜欢吃卷子夹油条,大多数同学也是如此。以至后来大家都用油条作为计价的单位,如一位同学丢了两毛钱,会说他掉了六七根油条,买了一本三角钱的书籍就会开玩笑说又少吃十来根油条。
中午大都只能吃食堂做的饭菜,虽然食堂的菜是那样的难以下咽。有一阶段未拆的防震棚里有人搞了一个小炒,三、四毛钱一份,价格与食堂差不多,口味要好些,于是不少同学会去那儿,但人多排队很耽误时间,就这也仅仅一、两个月就不知因为什么停止了。我如果遇到第四节课有课,食堂只剩下我不吃的土豆或四季豆时,或什么都没有时,只好去校外下碗馄饨充饥。
可能是因为食堂生活差,也可能是因为第四节课后去食堂常买不到饭菜,我们宿舍大伙凑钱买了一个煤油炉。大家用煤油炉只做一件事就是下面条。那时下面条也不知炸汤,都是清水面,现在想一定很难吃,但当时没有这样的感觉,可能一种情况是食堂没有饭买了,二是面条的口感要好些,三是那时生活水平差。开始时一位同学带了一大瓶荤油,就用荤油调汤,后来大家春节回家来点辣酱等调味品加在里面。偶尔在学校南面书店旁吃了一角二分一份的阳春面,面里有些荤油汤,上面还有蒜叶,那感觉真是口味好极了。
大三的第一学期有40天的实习。实习时学校另发一点生活补助。这样我们的生活自然也要好不少。记得那时我们实习组早晨通常去实习单位门前的早点铺吃早餐。就是在那时,我喜欢上喝辣汤了,从此几十年不变。中午在单位职工食堂里吃,我们去的早,食堂就餐人也不多,所以尽挑好的买。可惜这种生活只有几周时间。
因为学校食堂的伙食差,在我们大三上学期快结束的时候,体育系学生发起了罢饭。他们头一天晚上到各个宿舍告诉学生明天罢饭,叫大家不去食堂,第二天组织人员,阻挡部分学生进食堂买饭,活动共进行了三天,市里派了一位副秘书长来学校征求意见,后来班主任老师动员学生去食堂买饭,罢饭也就收兵了。
上学的几年时间里,我们宿舍的同学去过一次饭店,这是唯一的一次豪华消费。饭店的地点是在东大街的胜利饭店。当时吃的是什么我一点也记不得了,只是记得喝的是香槟,没有人喝白酒,这倒很令人不解,好不容易的一次释放,却那么不大胆,男人么,怎能不喝酒呢?到大三实习后,还有一次集体会餐,不过是放在宿舍里进行的,菜一部分在食堂里买的,另一部分大概是外购的,但也没有喝白酒,大多数还是喝香槟,可能有个别人喝啤酒。
平常很少同学吃零食的,包括水果,估计不是因为我们是男生的缘故,而是当时生活水平有限。大一时,有周围的农民来学校卖茶馓,偶尔会有同学称上一斤解解馋,买来后是大家都分着吃点,所以一般都是你这次买我下次买,老吃别人买的是不好意思的。
到了最后一个学期,因为快毕业了,所以家中寄来的钱也就会多些。这年五月一日,当时城市最大的商场开业,商场离学校不远,那里的负一层有买冷饮的,主要是酸梅汤、桔子水之类的东西,一毛钱一杯,不少同学晚上会散步到那儿享受一下,可惜的是我们没有女朋友相伴,只能约要好的同学一起去。宿舍中仅有的一个在学校谈恋爱的,不用说那儿一定是他俩必去的地方了。2020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