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渡人买了很久,放在床岸亦多时,但是迟迟未翻开。这次疫情,终于有时间读了。
翻开前,“摆渡人”这三个字于我而言确实蛮有吸引力的。何谓摆渡人?是救赎与被救赎的故事吗?是寻找自我与真爱的故事吗?《摆渡人》标榜治愈系,称是史诗般动人、惊心动魄,甚至于带点恐惧的故事。所以我以为它是关于一个小女孩救赎的故事。带着好奇心,还有些许期待,我翻开了扉页,开始往下读。
一个15岁单亲女孩,被冷漠的母子关系,素未萌生的父亲,糟糕的同学情谊包裹得密不透风,心灵受到束缚。雨夜独自一人坐上火车,满怀希望去见父亲,似乎父亲是她一团槽生活里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无论如何,都要抓住。换句话说,是她心灵的摆渡人吧。但是突然的事故,小女孩丧失了在人世间活下去的权利。她还没有见到人世间的“摆渡人”便遗憾地死去了。那后面小女孩的故事又该怎么继续呢?
我猜想的故事线可以是:小女孩只是做了一个梦,在这个梦里有一个摆渡人,他帮助她找回了丢失的心灵,摆脱了心灵的束缚;也可以是,小女孩确实在事故中丧生了,之后来到荒原,在摆渡人的引导下,走出心灵桎梏,虽然身体死了,但是心灵尚在,比以前更自由的活着;亦可以是死后的小女孩遇到无休止在荒原中工作的摆渡人,他不知道自己是谁?来自哪里?最终目的地是何方?长什么模样?似乎丧失了为人的权利,永远被束缚在荒原。而小女孩的到来,救赎了他;同时,他亦帮助她走出荒原,再次新生。即双向治愈的故事。
很多故事线都可以写下去,唯独没有想到作者会写爱情线,感觉很突兀。小女孩在荒原上,即使是在摆渡人小男孩的帮助下,也险些坠入深渊,与恶魔为伍。但是,之后小女孩为了爱情,只身一人返回荒原时,简直跟开挂似的,一路过五关斩六将,势不可挡。读来不免感觉狗血,恍惚间我以为自己拿错了剧本,读的不是治愈温情剧情向,而是旅途艳遇爱情档,外加一点科幻。这故事走向,出人意料之外,却是不在我的情理之中。所以难免有些摸不着头脑,不清楚作者想要表达什么。反正贴着治愈标签的摆渡人并没有治愈之功效。全文读下来,我可能就对几句华丽的表达有印象了「如果我真实的存在,那也是因为你需要我」以及「如果人生是一条孤独的河流,那谁又是你的摆渡人」。
全文肯定也是有治愈部分的内容,但是以爱情来穿针引线,就完全弱化了作者想要表达的点了。一个十五岁的女孩,有的只会是青春期萌动的爱恋,是懵懂的、是若有似无的、是虚无缥缈的,她可能还未了解真正爱情的含义。得知自己已经丧生,在荒原上孤立无援,唯一的温暖和陪伴便是崔斯坦。他于她而言,最多算是荒原上并肩作战的战友,同甘共苦的盟友,说是爱情未免太过戏剧化和夸张了。小女孩生前之所以踏上火车的旅途,便是去见一见父亲,因为父亲在她过往岁月里只是一个语言符号,她想见一见活生生、有血有肉的父亲。然而,还没有等到父亲宽厚温暖的拥抱,她便死了,带着遗憾死了。再穿过荒原后,她有机会见到自己的亲人和朋友,弥补生前的遗憾。但是,她放弃了,为了那个陪伴他穿越荒原的小男孩,因为她爱他,所以她要重返荒原。可是这样的故事安排,着实令人奇怪。在荒原时,小女孩不是一路还在想母亲会不会担心得絮絮叨叨不停,父亲会不会在火车站傻等,朋友会不会因为自己不回消息而生气。但是,就因为小男孩陪自己走了一段,她就释怀了生前的遗憾?这未免太不可思议了。一个人处于生命的绝境时,能有一个人指导一二,帮扶些许,诚然欣喜,甚至感恩戴德。我想那是出于生而为人的一项本能而已。如果把这种感情归于爱情,似乎逻辑上也说不通。
再者,作者想要刻画小女孩在摆渡人帮助下穿过荒原,而后又孤勇的重返荒原,不一定要以爱情来串起整个故事架构。友情可以,甚至素未谋生的人性光辉也可以。
就我读完摆渡人后,感觉爱情这个点无法接受,它削弱了治愈这个主题。
说一说自己对于摆渡人三个字的理解吧。
生命中,不起眼的人和事都有可能成为自己的摆渡人。遇到的人,发生的事,接触到的物,有的可能是偶然,但没有绝对的偶然,甚至大部分都是必然。他们出现在你周遭,是成千上万的因子共同作用完成的,因为万物皆有因。所以,不论是好是坏,学会接受,少一点抱怨,多一分理解。有时候自己是自己生命中最好的摆渡人,充分调动身体各项机能,刺激肾上激素,积极乐观且向上。允许你有消极负能量的一面,允许你寻求外援,或是亲人、或是朋友,甚至是陌生人,他们都有可能是你的摆渡人。当然,他们也可能只是过路人。摆渡人帮你是情分,过路人不帮你也没有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