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 周一
美国的大学教授爱普斯坦恩指出,儿童的学习和发展并不单纯发生在家庭和学校,而是受到家庭、学校和社区三个环境综合的影响。创建成功的家庭-学校-社区的合作关系没有单一的公式或蓝图。但可以有一些指导学校、地区的有关部门开创有意义的、积极的、长期的项目来促进家长参与到儿童教育中来。
一、构建不同类型的家长学校是推进区域、学校家校合作的基本入手点;辅助各种基于家长接受能力的培训班将有效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
家长对家校合作最基本的参与就是坚持尽自己的基本责任,为孩子提供衣食住行等基本保障。家长的经验和技能差别很大,学校或社区可以帮助提供育儿技能及理解儿童发展的基本规律,并为家长出谋划策,辅助他们创造有利于每个年龄段的儿童学习和家庭环境。
1、在学校和社区设置不同类型的家长学校。
(1)在社区建立社区家长学校
社区家长学校偏重基本的家庭教育指导,意在培养父母有教育孩子的基本意识,明确基本的家庭教育观念,明确是与非,对与错,培养父母的社会公民素养,团结合作等能力,并形成社区的家庭教育共同体,为孩子接受家庭教育奠定一定基础;
(2)在学校建立学校家长学校
学校的家长学校职责更专业一些,更偏向教育过程中发现实际问题的应对与指导,更需要考虑因儿童的年龄特征形成的独特教育特色。在不同的学段,家长接受教育的内容应该有区别。
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应该侧重学生习惯的培养,因此,家庭指导的责任要时刻关注各方面习惯的培养。吃饭习惯,如厕习惯,学习习惯,整理物品等习惯,凡事与儿童生活息息相关的习惯,家长学校都要指导家长;在初高中,学业的压力增大,男孩女孩的身体发育也到达一定的高度。家长学校的职责在继续指导习惯培养的基础上,需要考虑学习方法的指导,与青春期孩子的沟通技巧培养,学业压力的缓解与释放等问题指导;在大学阶段,孩子面临“毕业即失业”的现状,因此,就业前的指导是父母必须要学的技能,学校是无菌的社会,因此初次迈出校门学生各种不适应会导致很多社会问题,误入传销,创业失败等都会困扰学生们的内心,学校对家长的指导应该及时跟上,力求通过家庭监督与指导这个渠道,尽可能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
2、基于家长接受能力的各种家庭教育培训班
实际生活中,家长不仅仅是父母,继父母,隔代都是家长,家庭组建类型也很多,父母年龄和学历的不同导致家长的接受能力也有差异,如此复杂的家庭情况,只运用一种家长学校的培训显得势单力薄。因此,根据家庭的实际情况开展的各级各类培修班更有针对性,也更有效。培训班分为基本入门班,合格班,初级班,中级班,高级班。实行晋级制,从低级到高级代表家长教育能力逐渐提高。
(1)根据孩子年龄阶段特点选择培训班类型。
每个年龄阶段都有它内在的规律,孩子处在不同的年龄,他们的爱好不同,兴趣不一样,情绪控制能力有大小,意志品质也有差异。而这些需要家长与老师在追随孩子天性的基础上,根据孩子的个性,“因材施教”。最好的办法是家长根据孩子年龄选择合适的家长培训班级,孩子年级越高,家长选择的培训班级别也越高。孩子年级的增高预示着家长的教育能力要与时俱进,要追随孩子的心理和身体发育过程,陪伴孩子一起成长,并对他们施以合适的教育。
(2)根据家长的教育背景和教育能力设置合适的培训班。
很多家长在未接受家庭教育培训之前,对孩子的教育观点大多来源于自己的受教育经历,来自于父辈的教育经验,来自于原生家庭,因此反馈在孩子身上,孩子的日常表现是父母的缩影。对于历史经验,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家庭教育也是。如何科学,有效的指导家庭教育,需要社区和学校根据家长的教育背景和教育能力量身定做教育培训,有针对性,才会引起家长的共鸣;有共鸣,才会引发对自身教育观点的反思;有反思,才会有进步,也才会反馈到孩子的家庭教育上来,也才有效。
(3)根据家庭类型设置培训班。
多年担任班主任的经历告诉我,家庭有多样性。正常家庭,单亲家庭,隔代抚养家庭还有重组家庭,当然更多的是留守儿童。社会的变化导致的特殊家庭的增多,带给教育的冲击力也越来越大。班里所谓的学困生,后进生,待转化生,问题生等和这些孩子背后的特殊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何指导这些家长关注家庭教育也势在必行。各种针对性的培训班可以填补这些空白,这不仅是造福一个家庭,更大意义上为社会的安定与发展尽力。
(4)根据家庭收入情况开展培训。
低收入,高收入,中等收入等家庭收入差异导致家长的视野不同,格局不一样,他们对孩子的期望值不同,要求也不尽相同。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根系,根系发达,才会枝繁叶茂。学校教育需要配合家庭教育来开展,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起到专业的引领性作用,起到为家庭教育奠基的作用,而不可喧宾夺主或者各自为战。
对于低收入家庭更多的是帮扶,扶贫先扶智,先扶教育理念;对中等收入家庭,力图通过家庭培训,点燃家庭教育的激情,点燃家长与孩子奋斗的动力与热情,通过教育的渠道实现自身的追求;对高收入家庭,要有国际视野,培养适应世界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开眼界,塑榜样,追目标,展个性。而家长的理念直接决定孩子的高度,因此,对此类家长的高端引领至关重要。
总的来看,各级家长学校和培训机构要关注孩子一生的发展,要侧重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重要性的意识培养,要有具体的指导方法,要有具体的反馈措施,要追随孩子一生的发展;同时,在多数父母自愿参加的基础上,也得有些孩子因所犯错误较大,而年龄又较小不易执行法律,比如前几天的沈阳杀人案14岁少年,他父母必须接受强制再教育。事实上,所有孩子的问题都来自于父母。一张白纸似的孩子,本性善良,后天的发展与第一任家庭老师——父母有直接的关系,原生家庭的问题,会投射到孩子一生甚至下一代人身上。无论是谁,自孩子出生,父母,爹娘这俩字是永远洗不掉的烙印,从长远观点看,“拼爹”不再是一个戏虐之词,而是事实。因此,社区和学校对父母的家庭教育指导显得尤为重要。
二、“交流”是班级推进家庭教育的抓手。
学校是教师和家长交换知识和观点的场所,教师的专业才能不能仅限于课堂。如果学校重视发展教师和家长之间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学生会更认真学习。
从班级角度来讲,以班主任的一己之力改变太多不大可能,也不现实。但推进家庭教育,班级不是无可作为,而是大有作为。“船小好调头”,教师可以灵活机动的运用多种方式与家长沟通家庭教育的相关问题。来自于班级儿童的现实问题,将家长和教师拉入同一个战壕,成为战友,出发点与目的的一致性也让家校之间沟通可以有,也必须有。
1、用多种方式为所有家长提供最新的信息,了解是沟通的前提。
各种类型的家长会,手抄报,宣传册,借助微信群发孩子们的录音录像,电子邮件,班级的活动照片,美篇等app制作的文字和图片视频编辑等方式都会引起家长对教育的关注;每周或每月将孩子的作业收集在文件夹里,送给家长,让他们审阅和评价孩子的学习进展也会让家长对孩子在校的表现了解多多,了解是沟通的前提。
2、建立平等的关系,设置双向交流的渠道,发挥书信等方式对家校沟通的引领促进作用。
(1)建立平等的关系。
要让家长参与家校管理并真正发挥积极作用,家长必须开口说话并受到倾听。交流必须是双向的。有效的交流是建立成功家校关系的基础。它要求学校建立与家长互通信息的双向渠道,学校应该有意识的发起互通有无的对话,建立共同目标,维护学校和家庭的互动。
实际生活中的家校联系,学校是主体,话语权在学校的情况居多。很多家校之间矛盾也是因话语权的多少,了解沟通的不够而导致的。因此,关系平等是可以沟通的第一环。老师不要高高在上,不要指手划脚,不要颐指气使,而要多倾听,倾听家长的诉求,倾听孩子的发言,并根据家长和孩子的意愿实施带班策略;只是倾听也不够,也要引领家长发言,只有家长开口,教师才会真正理解家长,理解家长的教育难点与困惑,也才会以家长的能力和基础设置班级发展远景,也才会与家长找到共鸣,班级活动也才会得到家长的支持。
(2)设置双向交流的渠道。
发挥班级微信群、QQ群、电话联系即时方便的方式,随时随地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领家长关注孩子发展,了解孩子现状,知道年龄特点,从班主任作为教育专家方面获得更多的教育理念与具体的教育方法。再者,班级也是一个合作共同体,孩子之间有共同的话题,会出现可能相同的问题,在问题中发现问题,在发现中解决问题,在发现中预防问题,班主任与学校的教育引导对家校沟通的效果至关重要。
(3)让书信这个古老的联系方式成为是家校之间,师生之间交流的新渠道。
写文章是我发现的较为理想的一种班级沟通的好办法。我会根据班级出现的现象,写相关的评论,写我的观点,写孩子们的观点,通过文章让家长知道老师对这件事的看法,明白老师的执教理念,从侧面知道老师是个什么样子的人,会对孩子起到什么样的引领;我也写给孩子们一封封的信,通过信件,让孩子们知道我们的班魂是什么,老师喜欢什么样的孩子,老师的要求是什么,班级出现的好人好事是谁,力求树班级正能量,引领孩子们看大事,抓大局,自觉忽略鸡毛蒜皮;不仅如此,我引领家长与孩子也通过书信的方式互诉衷肠,家长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工作经历谈人生,孩子反应自己的人生困惑,沟通,交流,让我们家校之间,师生之间,父子之间,父母之间找到了情感的共鸣,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亲子关系和谐,家校联系紧密。
(4)发挥家长委员会在家校之间的促进作用
家委会是介于在学校和家长之间的公益组织,它可以收集整理教育的相关问题,在家长和学校之间沟通有无并及时与家长与学校分享教育热点和难点问题等;可以根据学校安排落实家长进课堂活动,引领家长到实地观察学校,了解学校,融入学校,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与意见,或者回答问卷等。它是促进家校沟通交流的另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无论是社区或者学校的家长学校,各种培训班,还是班级的家长学习共同体,都需要学校和和社区的引领,任其自然发展不是一个好办法,需要系列化专题化的校本教材,这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精力去开发这样的教材。
三、对国家的家庭教育和家校合作制度化方面建议:持证上岗;加强对终生学习理念的引领;开办强制性的家长学校。
1、持证上岗
现在是一个看脸且“认证”的年代,各行各业都需要持证上岗。律师要用律师资格证,教师要考教师资格证,工人师傅也根据专业技能不同,岗位不同,也要有证,食堂工人还要办健康证。“有证则通达天下,无证则寸步难行”不是笑话,是事实。若不然为什么到处的小广告都是办假证的,这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明了证件在人民生活中的作用之大。但男女结婚只需够年龄,孩子出生只需准生证,无需合格父母证。无论他或她对与子女养育有多少知识,做了多少准备就可生孩子就可当家长。甚至有年轻父母自己还是一个孩子,任性、自私、娇蛮。试想,这样的父母会给孩子树立什么样的榜样?因此,从立法角度来讲,让父母持“家长合格证”上岗,迫在眉睫。不仅如此,父母证还要实行等级制,合格证只是初级资格证,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应该有初级证,初中和高中应该中级证,大学阶段应该有高级证。三证建设的出发点是基于孩子年龄阶段的特点而设置,基于学生接受能力的区分而划分。
2、加强家长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学习,唯有学习才会引领家长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教育责任。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才会有有不懈的进取心与努力精神。终身学习的理念专家提过很多年,但从理念走入寻常百姓家还是有难度的。不说经济下行造成的压力,不说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日常琐碎,不说人到中年需要应对的各种困惑,压在各位家长身上的岂止是三座大山。但是,在喘不过气来的同时,只要提到孩子,提到家庭责任感,没有几位家长不心动,没有几位家长不努力,没有几位家长不为孩子的发展呕心沥血。辅导班天天上,年薪几十万拖不起一个孩子的暑假,每天的接送,每天的辅导,都把中国家长拖入了不人不鬼的地步。但是最该上辅导班的恰恰是家长,家长需要引领,家长需要指导。因此,为有孩子的家庭提供相关的教育服务,开放各级图书馆等举措都会在家庭指导方面有益。这不是一个家庭的事,关系到千千万万个家庭,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家国情怀需要先从家长的学习能力培养谈起。
3、开办强制性的家长学校。
现在的未成人犯罪现象越来越多,因为年龄问题,很多未成年人并未受到严厉的法律制裁,而这样的孩子,一旦成年,对社会的危害性更大,作为教育者,我们也得看到,这些未成年人在发生恶性事件之前是有征兆的,家庭教育的不当是最大的原因,因此,我想,社区学校的第二类就是对这些家长的强制学习,就像国家的强制戒毒一样,只要孩子出现恶性事件,因为年龄问题又不能够接受法律制裁,那么就需要制裁家长。毕竟孩子还有挽救的时机,而家庭、父母,监护人是挽救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总之,变化的世界,变化的家庭,变化的家校关系。只有家长自身素质的提高,才会引导孩子,才会长成孩子喜欢的样子,才会给孩子树立榜样。“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同样适用于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