括天地,总阴阳,别气化,定灾祥。
“黄帝曰:人以藏腑十二经,外应四时,有余不足,皆生大病,愿闻其气之从逆。”
黄帝问曰:人身之气,与天地之气相通,故内之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常与四时相应合焉。然四时温热凉寒等气,有与脏腑之经脉相合,而为从者;有与脏腑之经脉相悖,而为逆者。
且有先时而至之气,而为有余者,有后时而至之气,而为不足者。人偶感之,即生重病。不知其故,愿得闻之。
“岐伯曰:厥阴有余,病阴痹;不足,病热痹;滑则病狐疝风;涩则病少腹积气。”
岐伯对曰:三阴之所谓一阴者,厥阴是也。如厥阴之阴气有余,是阴盛也,阴盛则阳不足,必病阴痹。
如厥阴不足,是阴虚也,阴虚则阳乘之,必病热痹。至若厥阴脉滑,是为气盛,微有热也,其气必臊而病狐疝之风。若厥阴脉涩,是为血亏,微有寒也,必病少腹之中有积气也。
“少阴有余,病皮痹隐轸;不足,病肺痹。滑则病肺风疝。涩则病积溲血。”
三阴之所谓二阴者,少阴是也。如少阴有余,热有余也,热则伤肺,肺主皮,必病皮痹,而有隐轸之证。如少阴不足,阴气盛也,阴伤肺,肺恶寒,必病肺痹,而为寒凝之证也。
至若少阴脉滑,阳有余也,热上乘肺,则招外感,而肺病风疝矣。少阴脉涩,血虚甚也,寒气乘之,愈成内伤,必病积与溲血矣。
“太阴有余,病肉痹寒中;不足,病脾痹;滑则病脾风疝;涩则病积心腹时满。”
三阴之中,所谓三阴者,太阴是也。如太阴有余,阴过盛也。阴过盛则阴气乘脾,脾主肌肉,必外病肉痹,而内病寒中矣。如太阴不足,是为气衰,气衰则阳不胜阴,邪反自乘,必病脾痹之证矣。
至若太阴脉滑,则为气分之热有余,热主阳邪,必病而为脾之风疝。若太阴脉涩,血分之寒已甚也,脾脉入心,必脾自病而为积,兼心腹亦时有满胀之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