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业余的钓鱼爱好者,车子的后备箱里永远都会带着钓鱼的装备,一到休假的日子,总是心痒难耐的想出去过过钓鱼的瘾。但是钓鱼受天气的影响非常大,温度,气压,湿度等条件只要有一个不合适,便难有满意的收获。休假的日子适合钓鱼的天气本就不多,加之各种家庭琐事缠身,一年下来真的能坐到水边垂钓的日子,就变得屈指可数了,所以钓鱼的技艺也一直止步不前,难以精进。
最开始学钓鱼还是在小学,那时每到放暑假的时候,父母便会把我送回农村老家,每到农闲的时候,我便会跟在二伯父的身后,跟他一起去钓鱼。每次出门钓鱼,二伯父扛着鱼竿走在前面,我都会背着一个竹编的鱼篓跟在后面,一起翻过山坡,一起走过田野,最后来到一方水塘前。然后二伯父会在水塘边挑选一个合适的位置,安放好他的小马扎,绑鱼线,插鱼漂,挂蚯蚓,起身投饵,然后坐等鱼儿上钩,一套动作下来行云流水一气呵成。那时的我可没有那个耐性坐等鱼儿上钩,于是我便会在水塘边搜寻各种好玩的东西,蜻蜓,蝴蝶,蚂蚱都是我猎捕的对象。只有在有鱼儿上钩的时候,二伯父才会将我唤过去,从鱼钩上摘下小鱼交给我,由我将它放到鱼篓里去。
到太阳西下,看不太清鱼漂的时候,二伯父便会收拾起鱼竿,喊我一起回家。回家的路上依旧是我背着鱼篓,看着鱼篓里活蹦乱跳的鱼,丰收的喜悦跟金黄色的夕照一起,洒满了回家的路。回家之后,二伯父会趁着鱼儿还鲜活的时候将鱼宰杀干净,然后用油将鱼煎得两面金黄,再加上配菜顿成一锅乳白色的鱼汤。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锅鱼汤里也有我的一部分劳动成果,只觉得那时候的鱼汤格外的鲜美。
到后面再大一些,我便开始希望能有一根自己的鱼竿,于是便会带着弟弟一起,揣着镰刀钻进村里的竹林,寻找一根适合做鱼竿的竹子。鱼竿必须选择2年以上的竹子才行,太嫩的竹子韧性不好容易折断,但是我们当时根本不懂这些,看见一棵笔直的竹子便觉得适合,其实我们相中的那些竹子大都刚长出来不到一年,虽然笔直,但是韧性较差,大多用不了几次便会折断,于是我俩一个暑假里总需要去好几次竹林。因为那时的竹林是属于整个村子的,不允许随便的砍伐,因此竹子砍下来之后,我俩便蹑手蹑脚的钻出竹林,拖着自己心爱的鱼竿往家跑。但是每次逃离作案现场的路上,总还是会碰到几个村里的长辈,长辈们一看是我俩,也不斥责,只是嘱咐我们,以后不要再去了。
竹竿到手后,便是复杂的制作过程,竹竿往往不是很直,因此需要趁着竹竿还富含水分的时候对它重新塑形。点燃一根蜡烛,用烛火微微的熏烤竹节处,然后轻轻的扳动竹竿,烤得太过,竹竿便会折断,烤得太轻,便不好塑形,这个过程尤其的考验手感和经验。如此反复多次,就可以得到一根颜值出众的鱼竿。然后便是等待竹竿自然风干,当表皮开始微微泛出黄色的时候,装上鱼线,鱼钩和鱼漂,就可以拿去钓鱼了。靠这些手工制作的鱼竿,我和弟弟度过了很多闲适的暑假时光,而弟弟也在我的熏陶下爱上了钓鱼。
现在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二伯父年纪大了,已经不怎么出去钓鱼了。我和弟弟也都成家了,很少回老家,每年只有在清明,中秋等节日才会相约一起回老家。回老家之后,钓鱼总是不可少的。找个清闲的日子,兄弟俩背着鱼竿,翻过曾经的山坡,走过曾经的田野,再一次坐到了那一方水塘边,看着水里起伏的鱼漂,聊着彼此的近况,恍惚间仿佛还能看见儿时那两个光着脊背的少年,拿着自制的鱼竿,坐在池塘边的杂草间钓鱼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