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天
第10次上课
时间:2018年01月26日
下午14:00~14:35
上课内容
一,拍打的效果
拍打的效果和拍打时的力度、手法、技巧或经验都没有关系,只与两个人当下的场有关。帮别人拍的过程就是彼此的场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拍打者把自己的头脑、思想放得越空,拍打的效果越好。若拍者处于良知的状态中,拍一个好一个。
了不起的神医的治愈率是30%,世界级的神医的治愈率是50%,拍打的治愈率是60%。
二,拍打练习自性
拍打是一个最简单的练习,绿色治疗手法,自由自在,不需要动脑子,给自己和被拍者都能带来益处,有百利而无一害。
拍打是人与人交流最直接的过程。将拍打应用在生活中,大胆地活出自己,用心地对待每个人,服务身边的人。遇事炼心,在过程中超越自己干什么都没有信心,自卑胆怯、害怕权威的固有模式。
三,勇敢去做
不要害怕,勇敢地去做,就是破茧成蝶的过程。
一开始做得怎么样其实不重要。关键要迈出第一步,做就行了。不要在乎别人的看法与评断,不要在乎自己的感受,接受一切就行了,所有的事物都存在着两面性,根本无法判断好坏对错。
先购买一张拍打床,免费为家人朋友拍打起来。
读书笔记
挣脱父母权威对心灵的束缚,正是衡量一个人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即使称不上是最重要的指标)。
若由比较具体的角度来定义“成年”,就是我们能否从“内涵”而非“形式”层次来看待我们的父母。也就是说,面对父母时,倘若一个人仍以孩子自居,他是绝不可能脱离幼儿形态的。
认定自己仍活在父母的权威之下,正是一种典型的爱恨交织的特殊关系。
我们这一生所有爱与恨的特殊关系,都不自觉地重演我们与父母某一方的关系。
只要一个人还想从父母那儿获得什么,无论是赞同、支持、疼爱或关注,他就会强化自己的孩童身份,也因此更加长不大了。我们之所以想要维系这种特殊关系,其实是为了某种“依附感”,想藉此取代我们原本依附上主的那种安全感。
我们对父母最典型的反应就是弃守,一如我们当初对上主的反应;弃守之后,转身寻找其他权威的肯定,无论是老师、上司、治疗师、配偶、政治人物,运动明星,总有个人会让我们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
我与父母之间是怎样的关系,不仅是评估自我成熟度的重要指标,也是心理治疗的关键问题——并不是因为过去的创伤造成了今日的问题,而是我们会由自己与父母的关系看出自己所有人际关系的端倪。
假使我们与父母的关系没有完全疗愈,旧戏便会不断重演,反映出我们与上主之间未曾疗愈的关系。
耶稣在〈正文〉说过,每个人都有权威情结,我们与他人的权威情结不过是那“万恶(罪)之源”,也就是天人之间权威情结的冰山一角。
罪咎是很抽象的观念,既看不到也摸不着,但我们不难在种种人际关系看到它的残影,在那当中,我们与父母的关系即是第一个有待宽恕的一环。
问题不在于父母对我们做了什么或如何疏忽,而是我们宁可任由过去的经历来左右目前的生活。我们以为,只要一口咬定“一切都是别人害的”,就能神奇地免除自己的内疚之感。
我们必须好好检视自己与家人的关系,因为这正是疗愈的下手处。随着年岁增长,我们必须反过来照顾年迈体衰的双亲,这门功课便会显得更加白热化。
我们若能疗愈与父母的关系,不再将“父母”的框架强加在他们身上,渐渐看出他们是与我们走在同一条救恩道上的弟兄姐妹,与我们自己毫无不同,自然不会陷入上述的困境。
但我知道,他们已经竭尽所能,而我也尽力了,每个人都尽力了。如此,我们才可能不带批判地以爱与宽容的眼光看待他们。
倘若我们觉得父母手中握有我们需要却从未得到的东西,无论是关爱、肯定,甚或金钱,我们便不可能真心爱他们,因为我们打从心底就觉得他们和我们不同。
人是不可能真正去爱一个他觉得与自己不同的人的。
假使有人与我们不同,那代表他们一定拥有我们所缺的某物,而且还是从我们身上夺走的东西。
这并非说,我们不可以欣赏有智慧的人并向他学习,只是,与此同时,我们一定要抱有正确的心态,因为那个人身上具备的也同样是我们拥有的。
父母真正的责任即是协助孩子成长,直到与自己等同。当然是指实质内涵上的平等,而非表面形式上的不分轩轾。
整体来说,好好把照料父母当做人生的课程,对我们会有莫大的助益,借此机会,我们得以探触自己其实不想照顾他们的怨,让关系中萦绕不去的种种负面感受浮上意识。
最后,我们终会明白,问题的症结不在于自己不想宽恕他们,而在于我们不愿宽恕自己。
——以上摘自《亲子关系》(下篇)第二章1
今日练习
1. 自愈练习,一次,练习半个小时。
2. 静坐练习,一次,练习半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