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遗产(深度好文,看完泪奔!)

2019年9月24日,这注定是我一辈子要铭记的日子。

这一天,母亲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2018年4月,母亲开始背部疼痛,2018年7月,在香港幸浸会医院,母亲被确诊为乳腺癌晚期,虽然先后经过放疗、化疗、靶向治疗,总共花费200多万元,但是在与癌魔抗争了17个月之后,母亲最终没有跨过62岁的门槛。

母亲走时很安详,她的脸部不再扭曲,她的眉头不再紧锁,她的手指不再紧紧抓着被子,她的喉咙不再发出痛苦的呻吟。

她的双手放在胸前,眼睛微闭,嘴唇轻合,好像睡着了,最重要的是,她终于再也感受不到疼痛了。

母亲辛劳一辈子,含辛茹苦把我和姐姐培养成人、成才,还没有来得及享福,却罹患癌症,而且一发现即晚期。

在生命的最后几个月里,癌细胞已经扩散到她的脊柱、下肢骨头以及内脏,疼痛无比,只有靠服吗啡等重度止痛药减轻痛苦。到最后,甚至连重度止痛药也没有了什么效果。

安葬完母亲,我开始清理母亲的遗物,睹物思人,潸然泪下,脑海里满是母亲生前的幕幕景象。

母亲是个平凡的农村妇女,只读过三册书,勉强能写自己的名字。她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财产,但是给了我们一辈子受益的、最可宝贵的遗产。

No.1 箩筐

3只箩筐被母亲整齐地摞在老家平房二楼的东北角,看到它们,我的脑海里又浮现出了母亲用箩筐挑担子的样子。

母亲身材瘦小,个子只有1.45米,但是母亲挑担子从来不逊于一个男劳动力。

由于父亲的左腿从小因骨髓炎动了手术,不能使劲,因此,从嫁给父亲开始,母亲就成了家里挑担子的主力。

春耕的时候,母亲用箩筐挑肥料。这种肥料是父亲用晒干的猪粪、鸡粪,拌着做饭烧火余下的草木灰做成的肥料。把这种肥料施在稻田里做底肥,肥效很高,也省去了买化肥的钱。

我们的稻田离家比较远,远的来回有4里路,近的来回也有2里路,母亲每挑一趟肥料都大汗淋漓,气喘吁吁,豆大的汗珠顺着头发留下来,背上的衣服也湿透了。

父亲心疼母亲,往箩筐里尽量少装一点肥料,而母亲每次都要再添上几锹,并用脚踩紧实一点。

收割稻谷的时候,母亲用箩筐挑稻谷。那时候,收割稻谷没有收割机,只有一种自制的打稻机,需要两人用脚踏驱动一个钉着铁齿的滚筒,以此把禾穗上的稻谷打下来,然后再用箩筐把稻谷挑回家里晾晒。

母亲先用镰刀把禾苗割倒,一把一把地倒放在田里,然后用打稻机把稻谷从禾穗上打下来,待打稻机仓满了的时候,便用撮箕把金黄的稻谷从打稻机仓里撮到箩筐里。

由于稻谷水份高、重量大,母亲很次都只能挑大半担稻谷。每次挑起担子的时候,母亲总是要咬紧牙关使劲才能把腰直起来。

同时,由于农忙时候田埂上走的人多,地上有水有泥很湿滑,母亲挑稻谷的时候干脆光着脚,这样反而走得稳当。

晚上完工回到家洗脚的时候,母亲的脚由于挑着重担走了一天,脚趾头被泡得发白,脚掌好几处都被石头划破了。但是,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母亲又照样挑起箩筐走向了稻田。

那时候家里种着6口人5亩多稻田,一年两季,要将近一个月才能把农忙搞完,而母亲就用自己的肩膀把六、七千斤稻谷从田里挑回了家里。

这是我们一家人一年的口粮,同时,也是家里养的鸡、鸭、猪的粮食。

对母亲来说,箩筐不光是能够挑肥料、挑稻谷,还能挑好多东西。

比如,家里母猪下的猪崽要出栏了,母亲就用箩筐挑着猪崽去卖。

我和姐姐还不能走路的时候,逢年过节,母亲就用两只箩筐一边挑着我,一边挑着姐姐,走十几里路去看外婆。

二十多年来,母亲用两只箩筐、一根扁担,不知挑了多少担子,走了多少山路、田埂,她的肩膀不知磨出了多少血泡、老茧。

箩筐,就是母亲辛苦一生的见证。

今天,虽然母亲已经不在了,但是她把自己挑了二十多年的箩筐留给了我,告诉我:担子再重,咬着牙也要挑起来;路途再远,光着脚也要走下去。

No.2 陀篮

这叫陀篮,父亲是竹匠,会用竹子编制各种筐子、篮子。这个陀篮就是父亲亲手编制的。

这种陀篮,是圆形的,像半个皮球,也像挺着的大肚子,可以装很多东西,用途也非常广泛。

小时候,为了解决一家人的吃菜问题,父亲专门将家门前一丘地势比较高的稻田开辟出来作菜地,大概有5分地左右,母亲在菜地里种上了辣椒、茄子、丝瓜、苦瓜、白菜、空心菜等上十种蔬菜瓜果。菜园里一年四季都是绿油油一大片。

母亲种的菜,不光好看,还特别好吃。除了自给自足外,母亲还要送给左邻右舍,每次都博得邻居们的啧啧称赞。

而在菜地里,陀篮就发挥了重要作用。

翻地时,母亲把地里的瓦片、石头捡出来,然后用陀篮把它们装起来,运到田埂边铺路。

施肥时,母亲用陀篮把晒干的鸡粪、鸭粪从家里提到菜地,施在泥土深处作底肥。

种菜时,母亲从苗圃里挖出小菜苗,然后用陀篮装着,一棵一棵地分栽到新翻的菜地里。

拔草时,母亲从菜地这头开始,一直拔到另一头,把拔出来的杂草用陀篮装着,然后汇总到一堆,等过几天杂草被太阳晒干了,点把火把杂草烧了,正好给菜地作肥料。

收菜时,陀篮就是最好的工具,它口子大,肚子也大,放菜容易,装的菜也多。每次母亲都用陀篮装着一大篮子绿油油的菜回来,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

除了种菜收菜外,母亲还用陀篮打猪草。

从嫁给父亲开始,母亲就开始养母猪和肉猪,母猪用来下崽,肉猪可以出栏。

卖猪崽和肉猪的钱,是我们姐弟学费和家里日常开支的主要来源。

而为了降低养猪成本,母亲养猪从来不喂饲料,当然也买不起饲料。

每天下午,母亲都要提着陀篮,要么到菜地割点红薯藤,要么到田边、山里采摘野菜猪草,然后用菜刀或铡刀把猪草切短。

第二天一大早,母亲在灶上的大铁锅里放上几斤米,装满水,然后开始熬粥,待粥熬熟后,再把切碎的猪草倒入粥中烫熟,这种野草蔬菜粥就是猪的主食了。

这种养猪方法,节省了粮食,养出来的猪肉质特别好,吃起来口感好,绿色天然无污染。

二十多年来,母亲用这只陀篮,不知装过多少菜,打过多少猪草。正是用这只陀篮,装起了我们家的“菜篮子”,撑起了我们家的“钱袋子”,让我们逐步过上了“好日子”。

陀篮,就是母亲勤劳一生的见证。

今天,虽然母亲已经不在了,但是她把自己用了二十多年的陀篮留给了我,告诉我:一勤天下无难事,勤快就有生计,劳动总有希望。

No.3 布鞋

这双布鞋,是母亲给姐姐一针一线亲手做的。

母亲也给我做过很多布鞋,可惜由于我不怎么爱惜,母亲给我做的布鞋都穿破了,后面就扔掉了,家里已经找不到了。

小时候,家里没有钱买鞋子,我们穿的鞋子都是母亲亲手做的。

母亲做布鞋,是先把鞋底做好,然后再做鞋面。

做鞋底时,首先根据脚的大小和形状,用硬纸板剪个鞋样出来;然后比照着鞋样,把白布剪成跟鞋样一模一样的小片,有时没有整块的好布,也可以用零碎的布来剪,用胶粘起来;最后再把几十上百层小布片,用粗绵线一针一针地缝起来,俗称“纳鞋底”,这样做成的鞋,也叫“千层底”。针脚越密,鞋子越耐穿。

做鞋面时,母亲也是首先剪个鞋样出来,然后比照着鞋样,用厚实的灯芯绒布剪出鞋面,镶上边,缝上松紧带,或者打上扣眼穿上鞋带作为装饰。

鞋底和鞋面做好后,剩下的工作就是把鞋面缝在鞋底上了。这项工作也是需要技术的,如果没有缝好,鞋子就容易掉脚后跟,或者容易挤脚。

母亲做好布鞋后,总是要我们反复试穿,有问题就不断调整,直到我们穿着合脚舒适为止。

那时候,家里还没有电灯,点的是煤油灯。

每天晚上,我坐在窗户前的旧书桌上写作业,母亲就开始纳鞋底。

为了节省煤油,母亲只点一盏灯。

为了不打扰我做作业,母亲总是坐在离书桌大概两米的地方。

煤油灯本来光线就很暗,两米多远的地方光线就更暗,但母亲总是就着那么微弱的灯光一针一线地纳着鞋底。

由于光线昏暗,母亲纳鞋底的手指经常被针扎到,但是她从来不发出声音,因为担心吵到我。

她总是迅速地把被扎破的手指含在嘴里,吸吮掉冒出来的血,然后继续。

这两双毛线鞋也是母亲一针一针织出来的。带红色菱形花纹的这双是姐姐的,藏青色的这双是我的。

这种毛线鞋是布鞋的升级版。

由于布鞋鞋底是布做的,容易吸水,下雨天地面潮湿时,穿布鞋容易把鞋子弄湿,吸了水的鞋子也容易坏。

母亲就想了一个办法,到市场上买回现成的橡胶或者牛津鞋底,然后用毛线织成鞋面,再用线把鞋面缝到鞋底上,这样做成的鞋子就不怕水了,做起来也比布鞋要快。

唯一的缺点就是,由于鞋底是橡胶或者牛津的,容易臭脚,穿起来也比较硬,也没有布鞋那么舒服。

小时候,虽然没有钱买鞋子,但是我们一年四季穿着母亲做的鞋子,穿着去学校上学,穿着去山里捡柴,穿着跟小伙伴们跳绳追赶……

慢慢地,我们长大了,不再穿母亲做的布鞋和毛线鞋了,母亲也年龄大了,眼睛花了,再也做不了布鞋了,但是我一直非常怀念穿母亲布鞋的感觉。

2001年8月,我考上军校,要从湖南到安徽去上学,母亲知道安徽的冬天比湖南冷,就连续加了几天班、熬了几天夜,戴着老花镜,一针一线地给我赶做了一双布鞋。

在安徽求学的7年里,每年冬天,坐在晚自习的教室里或者实验室里,我总是穿着母亲给我做的布鞋。

正是这双布鞋,陪我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寒冷的冬夜。

这是母亲给我做的最后一双布鞋。

从此,母亲再也没有做过布鞋。

布鞋,就是母亲节俭一生的见证。

今天,虽然母亲已经不在了,但是她把穿布鞋暖暖的回忆留给了我,告诉我:成由勤俭败由奢,不管有没有钱,勤俭节约的本色不忘丢。

No.4 木箱

在老家平房二楼南侧墙根,摆放着4个漆面斑驳的木箱。

听母亲说,这是爷爷留下来的,是民国时期用实木纯手工做的,有近100年的历史了。

小时候,爷爷还在世,我就看到他的房间里摆放着这4个黑色木箱。

爷爷的木箱,从来不让我去动,我不知道里面放着什么,但我知道里面一定放着比较重要的东西。

爷爷90多岁去世,就把这4个木箱作为遗产留给了妈妈。

木箱里除了爷爷的一些衣服,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

不过,有一把铁尺,是爷爷一直珍藏的宝贝。

这把铁尺,把手处绑着红绳,形状像一把宝剑,不过没有开刃。

据说爷爷年轻时会武功,出门在外总是带着这把铁尺防身。

后来,爷爷老了,这把铁尺不再用于防身,而是用来驱邪,谁家的小孩晚上受了惊吓哭闹,或者孕妇难产,只要把铁尺借过去放在床下,总能化险为夷。

母亲对这4个木箱很爱惜,总是把它们架起来,下面垫上砖头和塑料,以免受潮腐烂。

这4个木箱成了母亲的储物柜,家里好的棉被、暂时不穿的好衣服,母亲都会把它们叠得整整齐齐,一件一件地放在木箱里,盖上后,还要在上面铺上一层塑料布或者帆布。

每隔三、四个月,母亲就会挑个大晴天,把木箱里的东西全部搬出来晒太阳,防止发霉。

2009年父亲去世后,母亲大部分时间跟着姐姐住在香港,但是她总是惦记着家里那4个木箱,每年至少要回来一次,把木箱里的东西搬出来晒太阳。

我经常跟母亲说,木箱里的东西也不是什么特别值钱的东西,每年搬进搬出、晒来晒去不累吗。

母亲总是笑着说,东西就是要爱惜好,要打点好,经常晒晒太阳,才不会坏掉、烂掉。

母亲去世后,我清理木箱里的东西,发现里面整齐地叠放着我原来部队配发的礼服、军装、大衣,还有姐姐的一些在母亲看来比较好的衣服,而她自己的东西一件也没有。

还有一个木箱里,一打一打用绳子捆扎好,整齐地存放着上百封书信。

这些信,大部分是从初中到大学期间,我和姐姐之间互相写的书信,以及我和姐姐跟父亲之间的往来书信。

原来,母亲一直把我和姐姐的东西当作最宝贵的东西,我这才明白,母亲为什么每年都要晒这些东西,哪怕在香港也要赶回来晒这些东西。

木箱,就是母亲大爱一生的见证。

今天,虽然母亲已经不在了,但是她把爷爷传给她的木箱留给了我,告诉我:真正的爱,是我对你的一切都很在乎,一生都把你珍藏在我的心里。

No.5 账本

在母亲房间的衣柜抽屉里,我找到了这个黑色封皮的笔记本,打开来,里面都是母亲歪歪斜斜记载着的人情往来。

母亲经常跟我讲:尽量不要欠别人的人情,欠别的人情一定要还。

父亲去世后,母亲长期在香港住,但是村里谁家结婚、做寿、生小孩,她从不缺席,自己回来不了,总是请别人代为随礼,下次回来后,再全部结清。

今年8月,我到香港看望母亲,母亲跟我反复交代,她不在家,某某代她随了多少礼金,要我回去一定要去结清,把钱给人家。

9月份,母亲病情加重,她说要落叶归根,强烈要求我和姐姐把她从香港送回老家,

遵照母亲的意愿,中秋节前夕,我和姐姐一起把母亲送回了老家。

我第一时间去结清了母亲不在老家一年多期间,别人代为随的礼金。

母亲去世的前几天,表妹拿着一万块钱来还给母亲,说是母亲原来借给她的钱,趁现在母亲还清醒,把钱还过来。

而借给表妹这一万块钱,母亲从来没有跟我和姐姐说过。

母亲去世后,好几位邻居问我,你母亲去世前有没有告诉你还有谁要还她钱。

我说,没有说啊,一个字也没有提过,她只交代我一定要把她要还给别人的钱结清。

是的,母亲就是这样一个人。

别人对她的好,她永远都记得。

哪怕自己穷,也要把最好的东西拿出来给别人。

哪怕自己不吃,也要把最好吃的东西拿给别人吃。

从来不占别人一丁点便宜。

得了别人一丁点好处,总要想方设法报答。

受到别人一丁点恩惠,总要念叨一辈子。

账本,就是母亲感恩一生的见证。

今天,虽然母亲已经不在了,但是她把自己记录了一辈子的账本留给了我,告诉我:任何时候,都要知恩图报,做一个手心向下的人。

No.6 旧书

在放书信的木箱里,母亲还保存着我和姐姐的一些重要的笔记本和书籍。

这些笔记本,是我和姐姐记录的读书笔记、名人名言、好文好句。

这些书中,有父亲送给我和姐姐的、影响改变我们一生的《智慧之灯》《增广贤文》,以及《围城》《简爱》等名著,还有我们读高中时的一些课外阅读和学习参考书籍。

这些笔记本和书籍,由于时间实在太久远,纸张都已经发黄。

母亲虽然斗大的字识不了几个,但是她却知道哪些笔记本、哪些书对我们很重要,因此她专门把它们找出来,珍藏在木箱底。

在我和姐姐读书上学这个问题上,父亲和母亲态度高度一致。

父亲经常跟我和姐姐讲“世上万般皆下品,思量唯有读书高”“欲高门第,读书积善来;要好儿孙,祀祖敬宗起”,并把这副对联写在红纸上,贴在堂屋墙壁上。

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告诉我们“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看到好词好句好文,要及时摘抄或剪下来,保存起来,多看多背,写文章时才能信手拈来、下笔成章。

因此,我和姐姐很小的时候就养成了记笔记和制作剪贴本的好习惯,一直到考上大学,我们总共记了二十多本。

从小学三年级开始,一直到高中毕业,我写的作文每次都被语文老师拿到班上当范文念。

这应该归功于父亲从小帮助我养成的记笔记的好习惯。

《智慧之灯》这本书,是我在上二年级的时候,父亲在益阳市一个书店专门买了送给我的,里面写的是古代一个个名君名相名将读书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智慧故事,给了我很大的启迪,对我影响非常大。

孟丽君版的《增广贤文》是父亲推崇备至、特别喜爱的一本书,他能做到倒背如流,平时经常把“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常将有日当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等《增广贤文》里的名言名句念给我们听,告诉我们要努力、要读书、要持家。

母亲比父亲读的书更少,见识也少,她讲不出父亲这样的“名言名句”,但是她坚持不断地给我们鼓劲打气,激励我们努力读书,努力奋斗。

从我上小学开始,每天早上5点多,天刚蒙蒙亮,母亲就起来给我们做早餐。

饭做好后,母亲还要烧开水、熬猪吃的粥,她坐在厨房土灶前,一边往灶里添草把(收割稻谷后的秸秆,晒干后当柴烧),一边跟我说:“崽啊,你一定要发奋读书,跳出这个穷旮旯里!”

她的眼神是那样的坚定而充满期望。

每次看着母亲,我都点点头,默默地在心里对自己说“我一定要跳出农门!”

母亲的这个习惯坚持了十二年,直到我考上军校。

虽然现在有18年没有听到母亲的那句话了,但那一幕到现在都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现在想想,正是母亲每天的叮咛,对我耳提面命,如警钟般鞭策着我好好学习,努力读书,最终才能跳出农门。

考上大学、离开老家的这么多年,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无论受到多大的打击,只要想起母亲的话,我就会重树信心,重拾勇气,重新挺起脊梁,从来不敢懈怠。

正是父亲和母亲对读书的推崇和坚持,他们两个小学都没有毕业的农民,却把姐姐培养成了香港科技大学的博士,把我培养成了国内重点军校的一名硕士军官。

旧书,就是母亲教子一生的见证。

今天,虽然母亲已经不在了,但是她把读书的理念和奋斗的精神留给了我,告诉我:至要莫如读书,至乐莫如教子,唯有读书和教子,不负此生。



母亲走了,她没有留给我们多少财产,但是她告诉我们:人这一生,要吃苦,要勤劳,要节俭,要爱人,要感恩,要读书,这是比金山银山、万贯家财更宝贵的遗产。

就像父亲临终前写给我们的遗言:我没有给你们留下什么财产,但是我给了你们满腹经纶的学识、自力更生的本领和吃苦耐劳的品质,这就是我留给你们的遗产。

亲爱的爸爸、妈妈,我和姐姐不需要您们的财产,您们含辛茹苦、辛争苦搏把我和姐姐培养成人、成才,过早透支自己的身体,这么年轻就相继离我们而去,可以说把生命都给了我们,我们欠您们的,一生都无法偿还。

亲爱的爸爸、妈妈,您们虽然没有读多少书,讲不出什么大道理,但您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做事,如何成家、如何立业,这些就是留给我们一辈子最宝贵的财富。

夜已深,我双膝跪地,朝着北方父亲、母亲的坟茔三叩首。

10年前,父亲拖着残病的身体,选了一块背靠山脊、面朝田野的墓地,他在右边留了一个位,说是给母亲留的。

10年后,我把母亲安葬在了父亲墓地的右边,把母亲的遗像挂在了父亲的遗像旁边。

从2009到2019,父亲和母亲分别了10年。

今天,他们再一次团聚了。

永远不会再分离!

愿天堂不再有痛苦!

愿父亲不再孤单!

愿母亲九泉之下,安息!

“精进者er”:一个努力向善向上的群体。

“迎着太阳,每日精进,只为遇见更好的自己”

是我们的口号。

关注“精进者er”,我们与您一起

精读好书、精选好物、精诚相处、精进成长!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6,919评论 6 50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2,567评论 3 39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3,316评论 0 353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8,294评论 1 292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7,318评论 6 390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1,245评论 1 299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40,120评论 3 41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964评论 0 275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376评论 1 31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592评论 2 333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764评论 1 348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460评论 5 344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1,070评论 3 32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697评论 0 22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846评论 1 269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819评论 2 37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665评论 2 354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