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由于刚刚连续上完分身术训练营和真自由训练营,自我感觉良好,觉得自己已经顺利入门,接下来的就是继续听课学习,然后自我管理能力UP、UP、UP!这种心态,让我在第一节课后感觉到从学习区进入了恐慌区,原来“做自己的CEO”是顶级课程这句话可不是白说的。分身术和真自由训练营,只不过是最最开始的前期准备,就好像在上过山车之前,要先确保你系上安全带,装好防护栏;而CEO课程却是腾空而起,一下将你拉升到本质的顶点,但当你沉醉于“一览众山小”的快感时,老师的每一个提问都让我直掉深坑。这种感觉……大概就是传说中的好不酸爽吧。还好有前面分身术和真自由的积累,我一边恐慌一边告诉自己说,太好了,我要迅速提升了,让压力来得更猛烈些吧!!!
坑啊坑,一坑更比一坑深
为什么要学习自我管理?
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学习,又预习了永澄老师的博客文章《个人成长的本质研究》,我觉得这个开篇问题简直是太小菜一碟了,眼看着同学们的答案“咚咚咚”地冒出来,我是惟恐自己太落后,赶快“不假思索”地打出:积累价值,实现个人成长。
在接下来几个问题里,我的回答都离不开高效、价值、目的、手段、个人成长这几个词。尽管老师一再地提醒,不要为了表面繁荣自嗨,不要陷入“知识的诅咒”,即当你知道之后,就没有办法知道新的东西,谈得看似很专业,其实并没有真正理解。我一边继续奋笔疾书地记录知识点,一边有些小迷茫地想着,自我管理不就是谈这些东西么,大家也说得差不多啊,我回答的难道不对吗?
直到老师抛出下面这个问题:
三大自我管理子系统:目标管理、知识管理、行动管理的目的是什么?
我想了想,觉得这个问题好像不太好答,目标管理,应该是为了要保障目标实现吧;知识管理,应该是为了更好地让知识为自己所用吧;行动管理,应该是为了去高效地执行行动吧。这样的答案,我都不好意思打出来暴露自己的浅薄。
然而老师的下一句提问才是当头棒喝:这个时候你怎么不谈价值了?是啊,我刚才在考虑问题的时候,连价值的一根毛都没抓着,完全忘记了这个词,我也发现,自己完全没有办法把价值跟这几个管理系统挂起钩来。老师接下来的话又是一个接一个的闷棍:既然自我管理的目的跟价值有关,那么作为它的子系统,怎么会跟价值无关呢?这是知识的脱节,说明你对价值的理解停留在表面上。要谨慎对待自己的知识,不要觉得自己知道就可以了。
我正懵圈着,老师再问:情绪管理是为了什么?刚学完真自由的我又“不假思索”地打出来:不内耗呀。好一会儿,我才反应过来,“价值”又不见了!我终于恍然大悟,不管谈得多嗨,不管能把关键词一套一套地说得多顺溜,其实我还没有真正地理解“价值”是什么,甚至也没有真正搞明白“自我管理”、“个人成长”究竟是什么,或者说,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
现在回想起来,当我在不假思索地回答时,我就应该警惕,我是不是在“自动完成”;当我的答案跟所有人都一样时,我就应该警惕,我是不是已经在“自我限定”;当我满口术语说得嗨的时候,我就应该警惕,我是不是陷入了“自牛逼主义”。
为什么老师问自我管理的目的时,我能答得出价值,问子系统的时候,我却答不出来呢?因为预习文章里有前者的答案,却没有后者的答案哪!这就好像我在网上看到精彩的话语,尽可以复制+粘贴把它收到自己的笔记本里去,但归根结底,这还是别人的话,不是我自己的,引用时也是完全照搬,可是如果我真的理解了,我就能用自己的话把它说出来,再进一步,还能就此提出自己对这些话的观点,甚至补充、反驳等等。
我发现自己还陷在从前上课时的教与学模式里,老师提问是期待我们能答出标准答案,而知道了这个答案后,我们就只要把它背下来就可以通关了,不必再费脑筋去想其他的。但是现在,我上课,不是为了找出正确答案,根本不必纠结回答得对不对,而是为了引发持续的思考,给出我自己的答案,并且不断更新我的答案。
本质导向最高效,但是需要你更加努力思考
参加俱乐部活动的第一个要求,就是阅读《个人成长的6条元规范》。在分身术、真自由训练的开营仪式上,6条元规范也是老师不断强调的重点。积极主动、刻意训练、利他主义、作品声音、同侪力量和本质导向,都是每个小伙伴们每天不离口的词语,我亦如是。
这次掉坑后,我才反省,每一个概念我到底是不是真的都懂了,而不是觉得这个词好有水平啊,拿上来就用。这节课重点提到了“本质导向”是最高效的学习法,我在书写感受的时候,觉得没能完全吃透,于是重新打开上面的博客文章阅读,才发现老师早就写得明明白白,在探索个人成长上的本质导向,第一条就是从价值的角度出发:
站在价值的角度思考。个人成长和价值有关,此外,小到自我管理、人际关系、角色定位,大到公司产品、目标群体、市场营销,都是站在价值的本质上进行思考和延伸,这就是我为什么会在职场青年成长培养计划中特别安排价值层次内容的原因,掌握了价值的要义和不同层次的策略,试错的成功性就会大幅度提高,对应消耗的时间就会不断减少。别人在职场探索5-7年的时间,我们可能用3-6个月就可以完成探索。这就是本质导向的意义。——(《个人成长的6条元规范》)
但是即使上完了真自由训练营,我对个人成长的思索,都还没能跟价值联系起来,或者是只在表面上跟价值联系起来,而不是真正地站在价值的角度去思考。而我对本质导向这个概念,也还只不过是停留在“知道”的阶段。之前俱乐部有通知说将会有元规范训练营,我还在心里嘀咕,这不都已经在博客文章里说明了么,还要训练个啥呢?现在才体会到,看了不等于看到了,看到了不等于知道了,知道了不等于理解了,理解了不等于能做到……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希望元规范训练营赶快出炉!
我其实是在今年下半年,才开始接触和学习个人成长及自我管理,在这条路上,我还是个小白新人,能从一开始就有本质导向作指导,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因为省去了很多试错的弯路;而另一方面,也因为没有试错的经验积累,我就更应该扎实地吃透每一个概念,去思考什么经验可以跟概念联系起来,来帮我更好地理解它。
本质导向最高效,因为它从纷繁的现象中,归纳、提炼出了抽象概念,来用尽可能少的文字,说明尽可能多的问题。它越是精炼,所舍弃的、所概括的也就越多,在应用到各种情况去时,可以发挥、演绎的空间就越大。就好像世间万物,归纳起来都是:“物质”,这个词抓住了最最本质的性质,舍弃了一切关于大小、形状、颜色、用处等等产生具体不同形态的描述。
现在在个人成长这条路上,“归纳”出本质这个过程已经被老师完成了,很多人靠自己摸索,可能需要很多时间,走很多弯路,甚至都无法完成这个过程。但从老师那里听讲到了本质,并不代表就此万事大吉了,因为要真正学会它,还有另一半的路要走,那就是自己去分析,将这个本质重新“演绎”出万千法相,再从这万千法相中,重新归纳和印证出的,才是属于自己的“本质”。
搞清楚这一点,我对如何回答问题,以及回看自己的答案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比如老师提出下面这个问题:
这两个问题如何解决?
1)任务A,明明知道非常重要,但是自己就是不知道怎么回事,迟迟不开始去执行,拖到最后草草了事,质量很差。
2)身上仿佛装了一个按钮,受不了一点点地委屈,谁一旦误解了自己,“嘭”得一下就爆炸了,伤人伤己。
在上完真自由后,我已经明白,这俩其实是一个问题,都是情绪的问题,我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填写《短期自律提升表》。在回看笔记时,我发现自己的答案是有效的,但不指向本质,很多人不填表也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因为他们有自己应对情绪的方法。但是从本质上说,这些方法万变不离其宗,都是让情绪脑停下,让理性脑工作。本质的答案是具有普适性的,而我的答案是对这个本质的一个演绎。
从本质出发,思考价值、管理和成长
首先,什么是价值?
1)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或抽象的人类劳动。
——《辞海》1)商品的一种属性,其大小取决于生产这件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多少。
2)积极作用
——《现代汉语词典》1)泛稱物品的價格
2)以各種等值標準或交換標準所表示的價值。
3)凡有助於促進道德上的善,便是價值。
4)正面作用
——《國語辭典》
上面几本词典给出的定义有几个关键词,人类劳动、时间的多少、等值标准/交换标准、积极/正面作用。
那么,价值是人类劳动的内化;价值与时间是正向相关的;价值表现为交换时能等值多少;正面的、积极的才能称为价值,反之,负面的、消极的会减损价值。
再从个人角度来说,个人价值是由自己的行为决定的;个人价值是与自己的时间正向相关的;个人价值的外在表现,在于与他人交换价值时能等值什么;个人价值的自我衡量,取决于自己认为什么是正面的、积极的。这其中,决定内在价值多少的,是行为和时间这两个因素。
现在再来理解老师所提出的高度概括的价值公式:
价值 = 无差别的时间 × 有差别的行为
每一天,每个人从时间大神那里得到的,都是同样的24小时,这个是没有差别的。但是每个人用这24个小时做什么行为,是有差别的。
要提升价值,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增加时间,一种是调整行为。可是时间是有上限的,你固然可以在一件事上比别人多花一倍、两倍的时间,废寝忘食,但是总归你一天付出最多的时间也超不过24小时,相对来说,这是笨办法。所以调整行为,才能让价值获得几何倍数的增长,并且上不封顶,这才是巧办法。这个有差别的行为,决定了你单位时间的价值,外在表现到职业市场上的价值交换,就是你的时薪,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时薪是100元,有的人是1000元,而像李嘉诚、比尔·盖茨这类富豪,连弯腰捡钱都是浪费时间。
那么行为如何调整呢?靠“管理”。来看看管理的定义:
1)主持或负责某项工作。
2)经管,料理。
3)约束,照管。
——《现代汉语词典》
那么在“自我管理”这项工作上,主持或负责的是我们的大脑,更准确地说是理性脑。管理者是理性脑,那么被管理者是谁呢?要注意的是,理性脑能调整行为,但它管理的不是“行为”,而是我们全部的身体,包括本能脑、情绪脑和让行为产生的全部器官。理性脑能通过思考分析,能令我们停下无意识的行为,或是受本能驱使的行为,再根据对自我的认知,为了达到自我设定的目的,决定要采取什么行动,以达到什么样的成果,然后通过神经中枢指挥身体各部位协调,调配资源,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以合适的方式尽可能地高效地完成行动,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尽可能地约束本能脑和情绪脑,避开它们的干扰,防止它们抢夺去身体的“掌控权”。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呢!
所以我们要不断学习,一方面加强理性脑的思考分析能力,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它的主持和约束能力,即管理能力。
所以我们要做个管理者,而不是单纯的执行者,否则可能我们不断执行的任务,不是来自理性脑的指令,而是又偷偷地掌控了身体的本能脑和情绪脑的指令,因为思考耗费的能量,可能比执行任务的能量要更多,那么不管看起来多努力,也对提升价值并无裨益。
要做个管理者,你怎能没有管理者的思维模式?老师提出的PORT模型和GROW模型,又是从本质出发,提炼出最有效的套路,让我们的理性脑撇开与本能脑和情绪脑的来回拉锯,直接按图索骥即可夺回掌控权。
PORT模型,是管理者的核心思维方式。如何辨别指令是来自情绪脑还是理性脑呢?首先问一问为什么要做?如果做事情先考虑目的,那我们就开始走向管理者思维。永澄老师《一个单词让您从执行者成为管理者》文中有修炼咒语,悄悄搬来:
任何一个事情拿到手之后,就念四句咒语+一个固定句:
做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还有么?
做这件事的目标是什么?还有么?
做这件事要取得什么成果?还有么?
为了获得这些成果,要做哪些任务?还有么?
而GROW模型,则是管理者最基本的思考方式。在我看来,PORT模型更能帮助我们摆脱本能脑和情绪脑的干扰。GROW模型则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行使从管理到执行的职能。
Goal 目标:去哪儿?
Reality 现状:在哪儿?
Option 方案:怎么去?
Will 行动:具体做什么?
现在再回到开头那个问题:
为什么要学习自我管理?
先用PORT模型来分析,这个问题其实就是“P”:
Purpose:学习自我管理的目的是什么?
经过前面的思考整理,我的思路如下:自我管理是为了调整自己行为,调整行为是为了提升自己的价值,那么提升自己的价值是为了什么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认定的价值,可以为名,可以为利,可以为闲,可以为成就感,可以为影响力,没有对错之分,都可以统称之为“成长”,更精确来说是“个人成长”。每个人必须找到只属于自己的答案,才会产生内在的、持久的驱动力,也即是人真正活着的存在感,来对抗时间流逝的虚无感。对于我来说,就是希望成为一个更有价值的人,活得更幸福,不再被流光空掷而自身碌碌无为的感慨所困扰。所以一看到“幸福进化俱乐部”这个名字就很喜欢,因为“幸福”和“进化”就是我一直在孜孜以求的价值。
gOal:学习自我管理的目标是什么?
有了目的才能来定目标,因为目标乃是目的的标准。在真自由训练营中,我们已经学习了标准是对应身份而来,所以要制定标准,我们要先定义身份,要定义身份,就要澄清自己的价值观,才能搞清楚自己最核心的、最重要的、最认同的身份。这个问题其实我自己还没完全想清楚,希望在未来的学习中慢慢理清。
那么先来定个小目标,根据SMART原则——明确的(Specific)、可衡量的(Measurable)、可达成的(Attainable)、相关的(Relevant)、有时限的(Time-based),我作为一名学习者,希望通过这16周的学习,理解自我管理的相关知识,顺利毕业,得到价值积累。更高一些的标准是,能应用学到的知识,澄清自己的价值观,确定人生下一个阶段在职业、家庭、个人这几个方面的目标,为之制定计划,执行行动,并能在这个过程中及时排除干扰,保持前进,实现价值转化。
写到这里,我又更进一步地体会到如果不转变思维,不从价值角度出发去思考个人成长的问题,就真的很容易陷入“目标手段化”的误区。
如果没有第一步关于Purpose目的的理清,那我可能就会为了上课而上课,当课程太难,作业写不出来的时候,我就会产生放弃的念头,因为如果我只是为了上课而上课,那么当我不想上课了,就不去上课,似乎也是个顺其自然的选择。可是,如果我是为了探索自己的价值而是上课,那么如果我不去上课了,就会失去提升自己价值的机会,而且也会失去我已经付出的价值(钱),所以我不能因为一时的情绪而放弃。
Result:学习自我管理的成果是什么?
我觉得自己对成果的界定说明还需要进一步学习和思考。现在我想到的成果是构建和打通自己的个人管理系统。
Task:学习自我管理的任务是什么?
目前的任务有:听课,记笔记,参与讨论,积极思考,书写作业。
再用GROW模型来看看,
Goal:学习自我管理的目标是什么?
Reality:我的自我管理现状如何?我的价值现状如何?
Options:从我的现状,到实现我的目标可以采取哪些方案?
Will:那我具体要做什么?
我觉得以自己现在的认知水平,还无法完全解答这个模型提出的问题,需要更多的,更深入的学习和思考,比如我的价值现状如何判定,我可以采取哪些方案,怎样判断这些方案高效与否等等。而且我对PORT模型与GROW模型如何合二为一也还没想明白,希望在下一堂课上得到解答。
通过这个模型,可以看出老师对定义“个人成长”及其与“自我管理”之关系的思路:
个人成长 = 从价值现状(Reality)到价值目标(Goal)的变化过程
自我管理则是为了让这个过程更加高效,它的各大子系统也是为了在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保障这个过程更加高效。
这一部分的讲课内容,对我触动最大的有以下两点:
1)价值变化的方式有三种:积累、转化和交换。
看看我最开始对学习自我管理之目的的回答:积累价值,实现个人成长。一直以来,我对价值变化的认知都停留在积累上,基本上没有主动考虑过价值的转化和交换。就像老师说的,理解层次不一样,对自己的行为指导就不一样。我对价值的理解限制了我考虑采取的行为,在提升价值上,我首先考虑的就是去阅读和学习,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可是这个过程令人感受到的提升,是缓慢而不易觉察的,很容易让人有挫折感。
我之前填写的《短期自律提升表》,还有一张是关于下载了大量电子书,但是总是不去看,或者是看了个开头就没往下看了。现在想来,这也是一种“手段目标化”,就是老师所谓的“用战术上的努力来掩饰战略上的无能”,这话戳得人很痛,但是这就是事实,我让自己不停地看书,感觉好像学了很多,还挺自我感动的,但是实际上,对价值的提升是低效的。
因为第一,没有专注的目标,即使是单纯的知识积累,也是这里一点,那里一点,没有聚焦形成某一个点质的飞升。
第二,没有思考过,也不懂得价值转化,没有输出过作品声音。看书看得多了,我有时候也不禁怀疑,看这些书到底有什么用,自己是不是成了所谓的“两脚书橱”,到头来也不过是跟孔乙己一样,以知道“茴”字的四种写法而自我陶醉。
第三,作为一个比较内向以及轻微社交恐惧的人,我的信条是做好自己的事,能不麻烦别人就不麻烦别人,也不大愿意在社交平台上发声。因此当我看到“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以及“利他主义是实现自身价值的唯一途径”这些叙述的时候,是排斥及抗拒的。但是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与思考,我开始认识到与他人交换价值,确实能够大大加快提升自身价值的速度,与越多人交换,提升的速度也就越快。
2)高效 = 能量足 + 绩效高
打动我的是“能量足”这三个字,我觉得自己似乎做什么事都没什么热情,长期以来我都觉得这是天生的性格原因,并且十分羡慕巴比、支燕、采懿这些不仅自身能量十足,还能自带能量场给他人提供能量的人。但是这段时间以来,我天天学习,翻来覆去地听课和思考琢磨,不明白就一点点想,像挤牙膏一样,想通一点点,到有时间坐下来在电脑前写一点点,就算熬夜也死撑着完成作业,好像能量也还挺高呢。也许我需要的,不是“生来如此”的解释,而是找到可以点燃热情,激发能量,实现价值的目标。
所以这个课程为什么要叫做“做自己的CEO”?因为我们要学会像CEO管理公司一样来管理自己——后者可能有时会更难——通过理性脑思考自己的价值目标,分析自己的价值现状,找出可以实现从现状到目标这一变化的尽可能高效的方案,主持调遣身体各器官配合,做出行动来执行方案,并在这个过程中,要能够激发自己的能量,面对干扰和困难时,要能够约束自己,朝既定的目标前进,更加顺利地实现价值积累,价值转化以及与他人的价值交换。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前我做一件事,原因是我觉得我应该做,或者我想做;但是现在我要问问自己,我做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
从前我做一件事,觉得做完就好,或者是觉得自己尽力做好了就好;但是现在我要问问自己,我做这件事的标准是什么?这个标准还能提高些吗?做这件事的目的和目标,能把自己的热情点燃吗?能把自己的能量激发出来吗?
从前我判断做不做一件事,是想着难不难做,不做的后果是什么,结果就是太难的不做,能不做的就不做,导致自己长期停留在舒适区,只有年岁虚增,心智的成长却是完全停滞,“自我管理”就是个让我屡战屡败的讨厌鬼。
现在我要学着去站在本质上,站在价值上,来重新理解“自我管理”这件事,进而指导自己的行为:
问一问自己:我做这件事请符合价值吗?我这个行为能让价值有效积累吗?如果不符合,就要抓紧时间调整;如果符合,就坚定地做下去,不管别人怎么说。
问一问自己:我做的事情高效吗?根据价值公式,我还能投入时间吗?我还能做什么“有差别的行为”来产生更高的价值呢?
最最重要的,我要反复地问自己,我的身份是什么?在这个身份下,最重要的价值是什么?这决定了我的目的——为什么要做,进而决定了我的目标——我要达到什么成果,进而决定了我的手段——做什么以及怎么做。
不行动,就依然只是自嗨
这堂课知识点的理解已经足够烧脑了,有哪些是可以落地的呢?我列了如下事项:
—— 把知识点串联起来,跟身边的小伙伴说说,看他们能听明白吗?他们的问题你能回答吗?如果不明白,就是你也没弄懂呢!
—— 刻意训练管理者思维:设定自检清单,用小便签抄下PORT模型和GROW模型,设定If……Then……的触发器机制:当我遇到一件事情或任务的时候,我就拿起自检清单,用PORT模型和GROW模型,检验我的思考方式,是不是按照这个顺序来的。或者每天回顾的时候,问问自己,有没有什么是可以拿PORT模型和GROW模型来分析一番的?
—— 在制定下个周计划的时候,问问自己:我做每件事的目的是什么?我所认定的价值是什么?什么事对我来说,是有价值的,是能积累价值的,是能帮助我朝我想要的方向去的?在书写具体行动的时候,用动词开头,并且使用能提升自己热情,激发自己的能量的表达。
听课笔记
声明:本文理论内容均来自易仁永澄老师的自我管理系列课程之“做自己的CEO”。
课程具体介绍请详见:http://blog.hiddenwangcc.com/bemyceoint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