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藏着古代侯国部落的名字

谈到先秦时期的邦国,人们很容易想到一个词,叫作“东周列国”。这大约是因为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写过一本《东周列国志》的关系。其实,春秋战国时期的列国争霸固然精彩,但其中的多数诸侯国,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存在了。

“武王伐纣”与周公平定“三监之乱”之后,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西周统治者两次分封诸侯。除了“论功行赏”之外,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起到控制当地、稳定周朝统治秩序的作用。用古书上的话讲,就是“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左传》)。人们熟悉的“封建”这个词就在这时候出现了。不过,如今的“封建社会”是近代日本学者转译西语时借用了古籍上的汉字,两者的内涵大相径庭。西周分封了多少诸侯呢?按照战国思想家荀子的说法,西周早年一共分封了71个诸侯国,其君主主要是王室亲族与开国的功臣谋士,因此与周王室同姓(姬姓)的诸侯国占了绝大多数——多达53个。

至今,在中原大地的地名里仍然可以找到其中一些古国封邑的名字。比如今天河南省会郑州与其下辖的新郑市的来历,就都与春秋时期的郑国有关。郑国是个西周晚期才诞生的诸侯国。它的开国君主郑桓公是周宣王之弟,最初分封在西周王畿之内的“郑”,就以地名称其国。其势力范围在今关中平原西南部渭河南岸地区。那位“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在位时,郑桓公身为皇叔,在镐京担任司徒。他眼见“王室将卑,戎狄必昌”,只得替自己家族留一条退路。

公元前779年,郑桓公把家族、部属、财产搬到“济、洛、河、颍(济水、洛水、黄河、颍水)之间”,建了一个新邦,仍然称之为“郑”,于是就有了“新郑”这个地名。按照《国语》的记载,郑桓公向周朝太史讨教家族去向时,后者分析天下形势时提到南方有个“随国”。西周王朝在汉水以北、淮水上游一带设置了随、蔡、蒋、唐、息等诸多同姓封国,这就是《左传》所说的“汉阳诸姬”。这些诸侯国名许多也已成为今天的地名。比如“随国”正是在今天的湖北随州一带,人称“汉东之国随为大”。另一个息国则在如今的河南息县(今属信阳市)。春秋早期,这个息国与附近的申国(今河南南阳)被楚国吞并,提供了大量兵员。于是楚军在城濮之战(前632)被晋人打得惨败后,楚成王派人责备主将成得臣“其若申、息之老何?”自觉无颜见申、息父老的成得臣只好引咎自裁。

消息传到晋国,晋文公为去掉一个劲敌而额手相庆,还留下一个成语“莫予毒也”——再也没有人威胁我了!而在“汉阳诸姬”里,“来头最大”的大概是蔡国了。其开国始祖是周武王的弟弟,名列“三监”之内的蔡叔。可惜进入春秋时代以后,蔡国国势不振,很快落入楚国的势力范围。到了公元前6世纪,蔡国先为楚灭,而后幸运地异地复国。这一来一去,就在今天河南省驻马店市里留下了“上蔡”“新蔡”两个县名。可能有人也会注意到,诸如“郑”“蔡”这样的诸侯国名,如今也是国人常见的姓氏。在《百家姓》里,“郑”排第7位(“周吴郑王”),蔡则列第155位(“高夏蔡田”)。这其实也不是巧合。河南省新郑市郑韩故城。故城由春秋时期的郑国始建,韩灭郑后,迁都于此。郑国是个西周晚期才诞生的诸侯国,它的开国君主郑桓公眼见周王室大厦将倾,把家族、部属、财产搬到“济、洛、河、颍之间”,建了一个新邦,仍然称之为“郑”,于是就有了“新郑”这个地名在现代人的概念里,姓和氏没有什么区别。

《现代汉语词典》的“姓氏”条目下写道:“表明家族的字。”这表示“姓氏”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成为一个双音节词。但早期的姓氏可没这么简单,它们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按汉代《说文解字》记载:“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母感天而生子”,说明“姓”最初产生于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会,这从留存到如今的历史悠久的古姓多是“女”字旁就看得出来,譬如 “姬”(黄帝)、“姜”(炎帝)、“姚”(舜帝)、“姒”(大禹)俱是如此。

而氏实际上是姓的分支。所谓“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所自分”(《通鉴外纪》)。这一出一分,表明“姓”就是代表着宗法制度中一个宗族始祖的所在,而“氏”则成为自其始祖所繁衍、分化出来的子孙后代的称谓。“氏”的来源五花八门。有“以官为氏”的,比如司徒、司马都是西周的官位(“司徒”掌教化、“司马”掌军事),其后代就以其官名为氏。而“以邑为氏”的也很多见,比如晋武公的一个儿子封在羊舌(今山西沁县),其后人就以“羊舌”为氏。到战国以后,宗法制度解体。姓氏遂混淆不分。《韩非子》记载:“(齐国)吕氏弗制,而田氏用之……(晋国)姬氏不制,六卿专之也。”其实,“吕”应为氏(姜姓),“姬”则是姓,韩非将二者相提并论,可见姓和氏在当时已无分别。无怪乎顾炎武断言“自战国以下之人,以氏为姓”。

这样一来,郑国和蔡国本来都是姬姓,但两国灭亡后遗民都以国名为姓。另外有个成语叫“假途伐虢”,其中的“虢”也是姬姓,但亡国之民,遗民“以邑为氏”。这就是百家姓里的“郭(古时通 ‘虢’)”的一个来源。上古列邦不过,即便在西周早年的所谓“成康盛世”,诸侯国也不全是与王室有关系的功臣勋贵(以“姬”“姜”两姓为主)之后。周人的分封对象,也包括神农氏、黄帝、尧、舜、禹等所谓“先圣王”的后裔,但这只是对这些至少在名义上服从周朝权威的邦国表示承认而已。“杞人忧天”这个成语家喻户晓。其中提到的“杞”国据说出自大禹之后,夏朝王室的后裔。孔子曾为考察夏朝之礼而到访杞国。只是由于杞国文献也多散失,因此只能感慨:“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论语·八佾》)今天河南开封市下辖的“杞县”就来源于这个“杞国”。

如今河南省还有一个邓州市,也是以上古时期的“邓国”得名。传说商王武丁分封他的叔父蔓叔于邓(约在河南邓州西南的林扒镇)。其国祚传至春秋。这里也发生了一个与“假途伐虢”差不多的故事。春秋早期,楚文王打算起兵攻打申国,必须途经邓国。其实,邓国是楚国的邻国,灭邓比灭申更方便。但楚文王的父亲楚武王有一位夫人是邓人,故而邓主觉得楚国不会对亲戚下手,于是放任楚军过境——结果可想而知,楚文王经邓袭申后便回师攻邓了。

这自然是应了那句话,“春秋无义战”。随着诸侯兼并战争日益加剧,大国疆土愈来愈广,于是秦、楚等国率先在新开拓兼并的土地上置“县”,交给受国君任命的官员(县尹、县公、县大夫)管辖,因此取代了原有封土食邑的陈规旧制,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秦武公十年(前688),秦国“伐邽、冀戎,初县之”,第二年又初县杜、郑。这就是史籍出现的第一批县。如今河南平顶山市下辖一个叶县,其地名由来就是春秋后期楚灵王设置的叶县。楚封沈诸梁于叶,号为“叶公”。叶公曾问政于孔子,他也是成语“叶公好龙”的主人公。就在春秋时代进入晚期时,在长江下游和钱塘江流域,吴、越两个强国突然兴起,他们的武力震动了华夏世界。吴军长驱进入楚国的郢都,北上打败齐国,与晋国争当诸侯的盟主,一时所向无敌。谁知不久之后,吴为越灭,越王勾践又成为春秋战国之际最强大的霸主。吴都在江苏苏州,越都在浙江绍兴。所以如今苏州市有吴中区(旧吴县),绍兴市有越城区(秦代还有过“大越县”),便是由春秋时期的吴、越国名而来。苏州阊门夜色。

阊门始建于春秋时期,是吴国都城——阖闾大城八门之一。吴都在江苏苏州,今苏州市的吴中区(旧吴县)便是由春秋时期的吴国名而来按照史籍上的说法,“吴为周后”,越则是大禹后裔。其王族的出身都很“高贵”。可是纵观旧属吴越的江浙一带地图,其中颇有些命名方式相似却又难以理解的地名。比如浙江省有余姚市(今属宁波市)、余杭区(今属杭州市),距离不算太远的赣东北则有余干县(今属上饶市)。这些地名里的“余”显然与古汉语里的含义(“我”)没有关系。《汉书·地理志》记载,“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这就是说,在先秦时期,江、浙一带是百越人的聚居地。颜师古注《汉书·地理志》时说:“句,音钩。夷俗语之发声也,亦犹越为于越也。”所以,在地名出现的“余”以往也被认为是百越语言里无意义的发语词。

不过,根据当代语言学家郑张尚芳(1933—2018)的研究,古代的百越语言与现代的壮侗民族语言有亲缘关系,“余”在古代百越语里是“田、地”的意思。以此理解,“余姚”指的是姚姓氏族居地,“余干”的意思是“干越人的田地”,而不少“码农”心中的圣地,阿里巴巴集团所在的余杭,在古代百越语里的含义是“搁置舟航之地(登岸码头)”。相比之下,有关无锡(现属江苏省)名称来历的争议更大。世间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来自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这里面说道,战国末年,秦国派大将王翦攻楚。王翦率军驻扎在锡山。军士埋锅造饭时发掘出一块石碑,上面写有“有锡兵,天下争。无锡宁,天下清”。据说锡山此前盛产锡矿,故为兵家必争之地。王翦因此断言,见此碑天下可太平。“无锡”的地名便这样诞生了。不过,《东周列国志》只是一本历史小说,其中颇多无稽之言而不能尽信。关于无锡得名的由来,书中说法最明显的一个破绽就是时间。无锡县最早设立于汉高祖五年(前202)。

若是此地名根据“无锡宁,天下清”的说法而来,王莽篡汉(9)时何必将“无锡”县改为“有锡”县?莫非是这位新朝皇帝嫌自己的江山太过稳固,需要来个“有锡兵,天下争”不成?其实,吴、越历代君主里也可以看到“无余”“无颛”“无疆”这样的名字。这些“无”显然与“无锡”同属古代百越语词。《汉书·地理志》记载:“无锡,有历山,春申君岁祠以牛。”按照郑张尚芳的解释,“锡山”就是“厉山”的一音之传,而“无”在百越语里是“神巫”的意思。因此“无锡”这个地名的出处就是“厉山之巫”。不过此说终是一家之言,“无锡”究竟是什么意思,迄今仍是悬案一桩。

敦煌月牙泉。敦煌郡设于元鼎六年(前111)。关于这个名字,汉末应劭认为:“敦,大也 ;煌,盛也”,“敦煌”一名取的是“盛大辉煌”之意。也有人认为敦煌应为当地土著居民语言的汉语音译,众说纷纭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