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意义》是在吴晓波频道的年会上,推荐的十本新书之一。1月9号晚上,我想快速翻阅一下,就推荐给女儿读。居然,看了就放不下了,一口气,读完,第二天早上,还重读了部分章节,
这本书是陈春花教授,从教30年,因为经历的学生多了,同时也有一颗温暖学生的心,又为了新华都商学院五周年庆典而写。从大学的功能、环境、文化、宗旨,以及她个人在各个大学学习,从师,研究的真实,还谈到她对中国企业管理的研究成果。一一在书中呈现,生动感人,语重理长。
在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果在选择大学时就和未来的职业挂得太紧,扼杀了自己对自然界、对社会、对科学研究的兴趣,那么大学学习实在是一件痛苦而无趣的事情。”对于目前学生在学习期间追逐时尚、功利,她有着很多担忧,因为她认为这样不利于学生未来长期的发展。大学的学习需要大家能够长久的发展负责,不是为了你一时的工作负责。
这个话题,最近深有感触,女儿还有半年就要在美国LMU大学毕业了,最近一直在讨论工作的地点、就业的方向、薪资的范围;我也了解了目前留学生的一些就业现状。正如书中提到的,部分同学的选择都趋于时尚和功利,没有选择当初的职业意向,在面对目前就业压力的前提下,放弃了自己的当初梦想,而去做自己并不擅长的工作。女儿也同样面临迷茫,决定回到学校后,能够尽快找到校外实习工作,为半年后的就业打些基础,但同时还要完成六门功课,压力自然不小。如今想来,这个主意也许不错,但因为就业,把现在学校的功课和活动耽误了,是否也是一种损失呢?毕竟他们学校有很多优秀的老师和学习资源,学校的文化、学术氛围也相当浓厚,半年时间能够专注在学业和校内活动上,也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所以在找实习这件事上,她应该任其自然,不必刻意争取。
最近接触江南大学的学生,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形势下,有的大二同学就已经兼职或者创业了,同时还要完成学业,还有的大四学生,为了毕业后结婚买房,基本不认真上课了,就跟着老师一些创业,希望早一点能踏上人生巅峰,他们中有的学业还不错,有的就过了个考试关。面对这种现象,我个人还是一直选择鼓励他们尝试,因为认为实践终究是最好的成长方式,当然这样一定会挤掉他们在学校学习的时间。陈教授在书中没有提到兼职和创业这个话题,或许每个人的家庭不同,梦想不同,选择方式也就不同,更重要的还是这个时代的大潮。只是就像陈春花教授讲的,一个知识基础不扎实的人,未来如何能承担更多的责任呢?在职业道路上能走多远呢?学生如何合理和高效的安排这大学四年的时间,也许就成了重中之重的事情了。希望这些困惑,我能在不久找到答案。
书中讲到作者学习哲学的过程,还通读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书籍,体悟很多年,养成了一种不断学习、研究的习惯。同时她对彼德.德鲁克的著作,更是钟爱有加。她告诉我们,在学术上,因为受了他的影响,她遵循,只有找到心中那个不可动摇的内驱动力,才能勇往直前。要求让自己为了使命而去工作。我感触太多了。德鲁克的书有好几本,但一直没有详读,对他的精髓没有深刻理解,今年要把买回来的书好好读,心得好好写;自以为如果读多了国学经书,就会更多的守旧,盲从,失去太多的创新精神,现在看来有点偏激。陈教授近年来,著作颇多,创新的实践同样不少。个人认知上的狭隘,拦截了个人的成长空间 。
新年有幸读到这本书,就像在雾霾的天气,一下就晴朗了。一定要分享给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