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体系里好老师的定义,本质上是一场集体幻觉。当社会默认讲课条理清晰就是优秀教师的唯一标准时,教育便自然成为知识搬运工的流水线作业——教师只需把教材内容拆解成模块化的流水线产品,用标准化的流程灌输给学生,便能收获学霸遍地的虚假繁荣。这种评价体系催生出大量解题教练,他们深谙考点拆解与题型归纳的套路,却对知识背后的思维逻辑、学科本质乃至现实应用闭口不谈。当学生走出考场面对真实世界的复杂问题时,那些被反复打磨的解题技巧瞬间失效……
而且,这套筛选机制正在制造逆向淘汰。真正具备学科洞察力、善于启发思维的教师,往往因“不按套路出牌”被边缘化,而擅长应试技巧的“流水线教师”却稳坐职称晋升快车道。当评职称要看论文数量而非课堂创新,当教师培训沦为打卡签到式的面子工程,教育现场便形成了诡异的逆淘汰:最该被尊重的教育智慧,反而成了体制内的稀缺品。那些体制齿轮上最听话的教师,教出的所谓“成绩好却不会混社会”的学生,不过是生产线上批量复制的合格品。
把教师简化为知识传递者,就像把医生简化为开药机器——既忽视了教育作为生命影响另一个生命的本质,也消解了教师作为“灵魂唤醒者”的专业尊严。我们在招聘时执着于学历光环,在考核时迷信标准化教案,在管理时用行政思维替代教育规律,最终收获的只会是一代代擅长考试却丧失创造力的空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