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会终终终终终于开幕了。
虽然我是一个资深的奥运迷,但是,今天想和大家交流的,却不只是体育,而是从体育比赛中感受到的,那些关于教育的道理。
有很多我们平常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困惑和问题,把它放到体育的视角下,很容易就想明白了。
-01-关于初心
看过一些对奥运冠军父母的采访,很多家长说过这样的话:当初送孩子去练体育,就是为了让他锻炼身体(还有些是治病)!
这话听得很让人想摔遥控器,那么多人有心栽花花不开,偏偏到了他们家,就无心插柳柳成荫了!
像不像很多学霸父母?两手一摊,满脸无辜:我们家也没让孩子做什么呀!
当然,这里面肯定是有凡尔赛的,但是,也应该有不少是实话实说的。
毕竟,从把孩子丢进训练馆第一天,就发誓要把他练成全国冠军乃至奥运冠军的,为数不会太多——因为大多数人不敢想。
但是,到了教育,似乎就有些不一样了。有多少人,从把孩子送进校门开始,就开始憧憬985和211了?
竞技体育,堪称最极端最残酷的应试教育。
即使是一个普通运动员,训练时间、年限和艰苦程度,都丝毫不比重点中学的学生逊色。顶尖运动员成长为奥运冠军的概率,可能比985的升学率还低。
如果一个运动员的父母,从孩子练体育的那一刻起,就天天盼着孩子拿奥运冠军,恐怕早就崩溃了。
所以,可能真的就像那些冠军父母所说,最初只是想着让孩子养成一个运动习惯,将来有个健康的体魄。等孩子出些成绩了,多数也是走一步看一步,走到哪儿算哪儿。
您细想想,学习是不是也是同理?
-02-关于天赋
练体育的,通常绕不开一个词:天赋。
有的人个子高,手臂长,有的人力量大,爆发力强,有的人初次触球就有很好的球感,有的人首次练习就可以跑出不错的成绩。
这些天赋是显而易见的。但,这就是全部了么?
NO!
根据我多年的观察,有一种比前述显性天赋更重要的隐性天赋。简称:抗练。
熟悉专业体育的朋友应该都知道:上量,是每个项目都不能回避的事。无论是体能储备还是技术储备,都得经过一次又一次死去活来般的磨砺。
这个过程,有的人可以撑住,然后凤凰涅槃;但是,有的人真撑不住。
这样的案例太多了。某某项目出现一个旷世天才,结果没过几年,还没摔打成型呢,就因伤退役了;还有很多人,在青少年比赛时呼风唤雨,等到了成人比赛,就销声匿迹。
这让我想起那句著名的鸡汤:成功是99%的汗水,加1%的天赋。
起初我们认为,99%的汗水很难,后来我们发现,1%的天赋更难。
但是,比这些都难的,是既要有这1%的天赋,还要禁得起那99%汗水的磨砺。
认识到这一点,对于教育特别重要。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能做到,自家的孩子就不行?
认识到这一点,才能真正想清楚,什么叫过程努力,结果佛系。
-03-关于遗传
体育的基因似乎比别的基因都更强壮更显性一些。比如,大家都知道的,姚明和叶莉的女儿,今年11岁,身高据说已经超过1米7了。
身边也有很多父母和孩子大高个,或者父母和孩子运动能力都不错的例子。
但有意思的是,最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圈,在代际传承上,却往往难以体现出“更高更快更强”。
比如,三大球王,贝利、马拉多纳、贝肯鲍尔的儿子,只能勉强拿足球混碗饭吃;
比如,我最尊敬的教练,铁榔头朗导,女儿白浪虽然也是打主攻的,不过只入选了大学校队。
奥运赛场上,别说父子都是奥运会冠军,就是父子都参加过奥运会的,都能成为大新闻。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清北毕业生的孩子,上不了清北,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04-关于公立教育
前些年,中国体育还不是很强大,很多专家总会煞有介事的分析:是因为我们的体制不行,你看欧美国家,俱乐部制,自负其责,优胜劣汰......
这种声音现在少了很多。
一方面,我们的举国体制也出了很亮眼的成绩。
另一方面,我们也试过俱乐部制,结果并没有预想的那样给力。
拿我很喜欢看的网球举个例子。
李娜绝对是个天才运动员,总有人只看到她单飞后的成功,却忽视一个事实:在打出名堂之前,学网球和参加比赛都是很贵的,这都是国家投入的。
这件事对教育的启示性特别大。
我之前和大家交流过,有的人习惯于把成功内归因,把失败外归因。孩子学得好了,就是老子基因好老子辅导的好;孩子学得差了,就是学校和老师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公立教育体制有问题。
忍不住爆粗口,这得是多不要脸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
我为什么一直坚挺公立教育。因为这世上大多数的事,不会因为骂而变好,只会因为骂而变得更糟。
如果在我们的骂声中,公立教育变得越来越糟,那才真的是前所未有的灾难。
我坚挺公立教育,坚挺学校和老师,因为这是我们普通人不容动摇的根基。
说了这么多,最后,再给大家总结几句。
体育和其他任何一种教育形式一样,既有金字塔式的应试教育,也有普惠大众的素质教育。
但是,不论是应试还是素质,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想达到教育的目的,想让自己变得更好,都得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
不要以为素质教育不需要努力,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条件下,每年游一次泳,和每天游一次泳,身体素质一定有显著的差异。
不要以为只有最顶级的应试教育才需要努力,即使你想拿个公司内部乒乓球比赛的冠军,都得在球台前经历一段时间的挥汗如雨。
所以,别拿素质为应试教育遮羞,也别让应试为素质教育背锅。
该努力努力,该佛系佛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