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有一条普遍认可的公式:
“一个优秀的孩子=60%的家庭教育+30%的学校教育+10%的社会教育。”
由此可见,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线,而父母的言传身教就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那么,父母要怎么做才能培养出自信、温暖、人格健全的孩子呢?
北京小学校长李明新给出了他的答案:
慢养、牧养和顺养。
慢养,尊重孩子的生命规律;
牧养,教会孩子如何与世界相处;
顺养,让孩子全力以赴追求自己的热情所在。
只有三者齐备,孩子才能怀揣着热情与敬畏,一步步走向那个更加优秀的自己。
1.慢养,给孩子一个好性格
李明新校长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
“慢养,就是在育人上尊重生命,有耐心、不盲从、不急于求成、更不能够急功近利,应该让生命按着自身的规律一点儿一点儿地成长。
因为生命的成长是需要日积月累的,绝不能‘催化’成长。”
教育,本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养娃也不是驯兽,而是种树。
教育的本质,是通过引导,让孩子认同做事的共同目标,从而产生内在的驱动力,主动自觉地去做事。
父母多一点耐心,多一分淡定,暴戾、叛逆的孩子才会变得上进、积极和懂事。
就像黑幼龙在《慢养》一书中写的:
“教育孩子不要太担忧、太着急,不求一时的速度与效率,不以当下的表现评断孩子,尊重每个孩子的差异。
慢养,可以让孩子发现最好的自己。”
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花期。
作为父母,我们能做的就是尊重孩子的成长轨迹。
不强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不拿孩子跟别人作比较,不逼迫孩子进入快车道。
被这样“慢养”大的孩子,才会变得自信且乐观,温暖而坚定。
2.牧养,让孩子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
曾有人问国学大师曾仕强,为什么有的孩子走到哪都不受欢迎?
他的答案十分扎心:
一味放养。
在孩子小时候,给他们无限的自由、快乐,尽情释放孩子的天性。
自以为是“静待花开”,可实际上,却是放弃、是放纵。
其实,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用无理取闹的方式来试探父母的底线。
正如心理学家乔丹·彼得森说的:
“小孩子就像寻找墙面的盲人一样,需要不断地前进和尝试,然后才能发现自己的边界在哪里。”
而有远见的父母,绝不会撒手不管,而是像有经验的牧人放牧一样:
给予孩子充足的爱。
但同时,也不会忘记用规矩和惩罚为孩子建立起边界意识。
所谓“牧养”,就是在爱与规矩中找到一个平衡点。
《规矩和爱》一书中这样写道:
“在没有规矩的爱中长大,孩子失去了敬畏;
在没有爱的规矩中长大,孩子学会了自卑。
只有在爱与规矩中长大,孩子才能学会谦卑和自信。”
牧养就是要告诉父母:
爱孩子与立规矩,从来都不是一道单选题。
相反,越是爱孩子,越要给孩子立规矩。
小到做错事情要承担责任,大到遵守学校、社会的规章制度,坚守内心的道义。
最终,让孩子学会如何与世界相处,如何与他人交往,成为一个知书达理、温文尔雅的人。
3.顺养,帮助孩子发掘内在的潜能
“木桶理论”告诉我们,一个桶的蓄水量正是取决于木桶的最短板。
然而,最近网上却出现了一个“新木桶理论”:如果将一只木桶倾斜,那么它最终能盛多少水,将由最长板决定。
其实,教育孩子也是如此。
与其盯着孩子的不足,逼着孩子跟自己的“短板”死磕。
倒不如顺应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因材施教,让孩子发挥出自己的“长板”。
曾获得过74届雨果奖的郝景芳说:
“再怎么聪明,都比不上真正的热爱。
因为真正的人生成就,永远属于极致的沉醉者。
听一个音符,就像音符里包含着全宇宙;
推一个公式,愿意数十年如一日;
写一行代码,就像全世界都安静下来。”
所以,与其强迫孩子拾起短板。
倒不如允许孩子按照喜欢的方式而活。
发掘他的闪光点,让他将热情当作燃料,从平凡一步步走向卓越。
家庭教育,从来都是一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
没有什么从天而降的幸运,也不会有突如其来的惊喜。
有的只是千般投入、万般辛苦后的得偿所愿。
慢养,稳住自己的心态,孩子才能变得自信、志气昂扬;
牧养,守住自己的底线,孩子才能学会明辨是非、懂得进退;
顺养,不干涉孩子的决定,孩子才能更加快乐、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