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几天晚上去家附近的公园溜达,正在走着,看见前方步道旁的座位上坐着一个小胖子,大约十岁左右,他的妈妈在一旁站着,看起来很不高兴。等我走近了,才听清他们的对话。
“快点起来走了。”妈妈的声音很急躁。
“再歇会儿吧。”儿子看起来很累,不愿意动弹,于是小声嘟囔道。
“都歇了多久了,赶紧走吧。”妈妈的声音略微提高。可是小胖子没有说话,低着头打算使用拖延战术。
他的妈妈突然急了,向孩子大声吼道:“你到底走不走!”
她这样一吼,原本各自走路的人们都停下脚步,纷纷好奇地向母子俩望去。
虽然路灯很昏暗,我仍然能够看出儿子原本低着的头垂得更低了。
2、
有一次去朋友就职的培训机构了解课程信息。她正好在等一个试听班结束之后向家长介绍课程,我就跟她一起在门外等了一会儿。
那是一个针对幼儿的培训班,老师正在教室前面教课,可是好多孩子根本没在听课,而是相互追逐着尖叫着在教室里跑圈!
真的难以想象,如果我是那个老师,望着一群疯跑的孩子,却什么都不能管,我会不会疯掉!?
小孩的世界是没有规矩这个概念的,这也是让很多家长、老师头疼的原因。
谁有那么多耐心天天讲道理呀,更何况孩子是不懂得讲理的。讲不清道理,耐心用尽,只好用拳头说话。
甚至还有的家长对“棍棒教育”特别自豪,认为小孩子就要打,不打记不住。
也有些家长显得很无奈,遇到撒泼滚地的小孩,你不打,他就不听你的,而且越哄越来劲,只能先吼他几句,再不管用就开打。不管怎么样,只有让他不再哭闹,才能听进去大人说话。
总之,家长的理由是各式各样的,看起来也很有道理。
的确,有些孩子的行为存在很大问题,比如爱说谎、喜欢偷东西等等。对于存在这些行为的孩子,很多家长采取武力教育,确实也能够让一部分孩子因为害怕挨打而改掉这个习惯。但如果不去分析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盲目地斥责、挥舞拳头,是没法从根本上帮助孩子改掉这个习惯的。
比如,爱说谎的孩子有两种。一种孩子是习惯性说谎,不管什么事情都爱撒谎。一种孩子是自尊心比较强,害怕自己做错事情被批评才说谎。对待这两种不同原因导致的说谎怎么可以采取同一种教育方式呢?
再比如,小孩子偷东西也可能因为不同原因。有些孩子的占有欲比较强,看到别人有自己没有,就要拿过来。有些孩子家里管得比较严,孩子喜欢的东西家里不给买,当他看见爱不释手的东西时,会情不自禁地偷偷拿走。有些孩子喜欢恶作剧,喜欢引起别人注意,当看到别人因东西丢了而着急的时候,他会感到很兴奋。有些孩子能够从盗窃行为中获得快感。也有些孩子因为缺乏教育,对于偷窃没有羞耻心和道德感,对“偷窃行为”完全没有是非概念,因而形成习惯性偷窃。对于不同原因造成的偷窃习惯,也必须因症下药,否则不仅不能让孩子改掉坏习惯,甚至可能起到反作用。
3、
曾经读过一篇采访少年犯的纪实文学作品,其中一个男孩的故事让我记忆犹新。
男孩从小出生在农村,他很小的时候就成了留守儿童,跟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后来爷爷去世,他就和奶奶相依为命。
每个月,他的父母都会从外地汇钱到家里,钱数不少。但奶奶对钱管得比较紧,给他的零用钱非常有限。他想要双新鞋,奶奶会说旧的还能穿;他想买件新衣服,奶奶会说他浪费;他想买手机,奶奶会说他败家。
孩子们在一起,经常会相互攀比一下。男孩看到自己的穿着比其他孩子差,便觉得很自卑。
后来上了初中,同班同学家里都买了电脑,他央求奶奶也想买一台,说以后就可以不用去网吧了。可是奶奶又拒绝了,说买电脑没有用,会耽误学习。
虽然被拒绝了,买电脑的愿望却一天比一天强烈,直到有一天,他无意间看见了奶奶藏钱的位置……
晚上,他趁奶奶睡觉的时候偷了一些钱,准备积攒起来。
第二天清早奶奶就发现钱少了,立即质问他。他说不知道。奶奶说昨天晚上睡觉之前钱数还是对的,第二天就少了一百,家里没有进过别人,只能是他偷的。
奶奶给男孩的爸爸打了电话。那边的父亲暴跳如雷,买了最早的一班火车赶回家,二话不说用皮带抽了孩子一顿。
挨打的时候,男孩什么都没说,他没有为自己辩解一句话。
父亲以为孩子知错了,便返回了打工的城市。
可是孩子变了,他从老师口中的好孩子,变成了整天逃课泡网吧的差生。孩子的父亲急得往返家乡几次,每次都是棍棒教育,每次挨打孩子都一言不发,可是挨完打依旧我行我素。
在网吧里,男孩认识了几个社会闲散人员。有一天,一个自称大哥的人问他要不要一起做件事,事成以后有钱拿。
尽管男孩隐约觉察出大哥口中的“事”可能涉及违法犯罪,但说不出是因为好奇,还是想要证明自己有挣钱的能力,又或者想报复家里人的误解,男孩鬼使神差地答应了。
他被安排的任务是在门外蹲守,看到有警察就立刻报告。
结果那次出事了,老大捅死了人。男孩以及参与其中的所有人都被抓了起来。
男孩后来被判了刑。奶奶得知消息数度晕厥过去,责备自己没有把孙子教养好。孩子的父母更是后悔不已,这才认识到自己之前对孩子的关爱太少了,耐心太少了。作为留守儿童,他不能像其他同学那样从父母那里得到日常的关照,久而久之,心里产生了很大的自卑感。和奶奶的年龄代沟导致他无法与亲人吐露自己的烦恼。父亲的暴躁和不由分说的打骂使得事情进一步恶化,将他推到犯罪的边缘……
可是后悔也已经来不及,一个充满希望的人生就此走上另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4、
就在前几天完成了这篇文章之后,我看到一条新闻报道:一名十三岁男孩沈强因杀害了三名儿童而被判收容教养三年。
通读新闻,我发现这个孩子身上的很多特质,与上文的孩子如出一辙。
都曾是留守儿童;
都有过盗窃经历;
家长都是简单的棍棒教育,没有给予过孩子耐心教导;
都生长在缺乏爱的家庭;
孩子性格孤僻,不愿与人交流。
从这个孩子的身上,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家庭教育的缺失对孩子性格的形成起到何种作用。
比如,沈强的母亲因不堪家庭贫困而离家出走,再未露面,而父亲因干活养家没有时间与孩子交流,甚至对孩子的性格、喜好、想法很模糊。长期缺乏关爱的孩子变得极度冷漠、孤僻。再比如,当他出现盗窃行为的时候,他的父亲没有告诉他为什么不能盗窃,没有给他立规矩,而是直接棍棒教育。这导致沈强对法律和道德没有形成清晰的概念,无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权,只会用暴力解决问题。
很多网友认为判处三年收容管教不够有力度。可是我担心的是,这个孩子能够被教导好吗?三年的管教真的能够起到作用吗?
当然,这只是两个比较极端的例子。
可是也有很多成年人难以忘记自己孩童时期被打骂的经历。这些经历会给他们带去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他们自己可能并未意识到。
我从来不认为吼叫和体罚能够让孩子懂得道理,这种方法只能让孩子因为恐惧而不敢再表达自己的需求,变成一个只能听从命令的顺从的人。
曾经有一对母女到我家来做客。母亲同女儿说话时总是很温柔,女儿也十分乖巧懂事,让人看起来很羡慕。你可能会说女儿懂事,妈妈自然不会发脾气。可是你忘记了,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你是一个温柔的母亲,孩子也会成为一个温柔的孩子。
当我再次回想公园里的那个胖男孩的时候,我的心一直在痛。
他那么胖,心脏的负担一定很重,天气又那么热,他想歇一歇不是很正常吗?母亲就陪他坐下来歇一会儿有何不可呢?不知道那位母亲有多么着急的事情,一定要让孩子赶紧走?就算是想让孩子抓紧时间锻炼身体,难道不能够循序渐进地进行吗?
我特别害怕在马路上看到母亲训斥孩子。
那些孩子总是小小的、低着头一言不发,紧紧地跟在母亲后面。而前面的母亲永远高高地抬着头,毫不顾忌颜面、大声斥责孩子的种种不是,生怕路过的哪个人听不见,仿佛必须这样做才能宣泄自己的情绪,仿佛孩子是一只小狗,没有自尊感。
每每遇到这样的场景,我总是匆匆一瞥,假装没有看到,希望这样不要伤害孩子那颗小小的脆弱的心。
写道这里我又想到前几天电视节目里的一幕。女孩闹情绪,不想完成任务,她的妈妈一气之下数落了女孩几句,转身就走。幼小的孩子一边哭着喊妈妈不要走,一边踉跄地跟在母亲身后……
各位家长,你们不问理由地打骂可能给孩子留下一生的阴影。请各位家长多一些耐心,孩子的哭闹一定是有理由的,找出他们哭闹的原因比简单制止他们的哭闹更重要。
如果你真的想不到比殴打吼叫更好的教育方式,请至少不要在公众场合这样做。
至少,给自己的孩子,也给你自己,留一些尊严。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原创,如需转载、引用请简信沟通,谢谢合作!欢迎点赞和转发!图片作者为韩国插画家SEULA YI 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