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近邻算法采用测量不同特征值之间的距离方法进行分类。
kNN近邻分类算法的原理(来源网络):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图中的数据集都有了自己的标签,一类是蓝色的正方形,一类是红色的三角形,那个绿色的圆形是我们待分类的数据。如果K=3,那么离绿色点最近的有2个红色三角形和1个蓝色的正方形,这3个点投票,于是绿色的这个待分类点属于红色的三角形.如果K=5,那么离绿色点最近的有2个红色三角形和3个蓝色的正方形,这5个点投票,于是绿色的这个待分类点属于蓝色的正方形.我们可以看到,KNN本质是基于一种数据统计的方法!其实很多机器学习算法也是基于数据统计的。KNN是一种基于记忆的学习(memory-based learning),也是基于实例的学习(instance-based learning),属于惰性学习(lazy learning)。即它没有明显的前期训练过程,而是程序开始运行时,把数据集加载到内存后,不需要进行训练,就可以开始分类了。
衡量近似度的方法(来源网络):
最常用的是采用欧式距离(Euclidean distance),欧式距离是通过直线距离(as the crow flies)来度量,即最短的直线路线.另一种常见的距离度量是曼哈顿距离(anhattan distance),即两点在南北方向上的距离加上在东西方向上的距离.
下图中红线代表曼哈顿距离,绿色代表欧氏距离,蓝色和黄色代表等价的曼哈顿距离.
最常用的是欧式距离,即对于两个n维向量x和y,两者的欧式距离定义为:
大多数情况下,欧式距离可以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不需要再去操心距离的度量。
当然我们也可以用他的距离度量方式。比如曼哈顿距离,定义为:
更加通用点,比如闵可夫斯基距离(Minkowski Distance),定义为:
可以看出,欧式距离是闵可夫斯基距离距离在p=2时的特例,而曼哈顿距离是p=1时的特例。
KNN算法实现方式之KD树实现原理
KD树算法没有一开始就尝试对测试样本分类,而是先对训练集建模,建立的模型就是KD树,建好了模型再对测试集做预测。所谓的KD树就是K个特征维度的树,注意这里的K和KNN中的K的意思不同。KNN中的K代表最近的K个样本,KD树中的K代表样本特征的维数。为了防止混淆,后面我们称特征维数为n。
KD树算法包括三步,第一步是建树,第二部是搜索最近邻,最后一步是预测。
KD树的建立:
我们首先来看建树的方法。KD树建树采用的是从m个样本的n维特征中,分别计算n个特征的取值的方差,用方差最大的第k维特征nk来作为根节点。对于这个特征,我们选择特征nk的取值的中位数nkv对应的样本作为划分点,对于所有第k维特征的取值小于nkv的样本,我们划入左子树,对于第k维特征的取值大于等于nkv的样本,我们划入右子树,对于左子树和右子树,我们采用和刚才同样的办法来找方差最大的特征来做更节点,递归的生成KD树。
具体流程如下图:
比如我们有二维样本6个,{(2,3),(5,4),(9,6),(4,7),(8,1),(7,2)},构建kd树的具体步骤为:
1)找到划分的特征。6个数据点在x,y维度上的数据方差分别为6.97,5.37,所以在x轴上方差更大,用第1维特征建树。
2)确定划分点(7,2)。根据x维上的值将数据排序,6个数据的中值(所谓中值,即中间大小的值)为7,所以划分点的数据是(7,2)。这样,该节点的分割超平面就是通过(7,2)并垂直于:划分点维度的直线x=7;
3)确定左子空间和右子空间。 分割超平面x=7将整个空间分为两部分:x<=7的部分为左子空间,包含3个节点={(2,3),(5,4),(4,7)};另一部分为右子空间,包含2个节点={(9,6),(8,1)}。
4)用同样的办法划分左子树的节点{(2,3),(5,4),(4,7)}和右子树的节点{(9,6),(8,1)}。最终得到KD树。
最后得到的KD树如下:
KD树搜索最近邻:
当我们生成KD树以后,就可以去预测测试集里面的样本目标点了。对于一个目标点,我们首先在KD树里面找到包含目标点的叶子节点。以目标点为圆心,以目标点到叶子节点样本实例的距离为半径,得到一个超球体,最近邻的点一定在这个超球体内部。然后返回叶子节点的父节点,检查另一个子节点包含的超矩形体是否和超球体相交,如果相交就到这个子节点寻找是否有更加近的近邻,有的话就更新最近邻。如果不相交那就简单了,我们直接返回父节点的父节点,在另一个子树继续搜索最近邻。当回溯到根节点时,算法结束,此时保存的最近邻节点就是最终的最近邻。
从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出,KD树划分后可以大大减少无效的最近邻搜索,很多样本点由于所在的超矩形体和超球体不相交,根本不需要计算距离。大大节省了计算时间。
我们用3.1建立的KD树,来看对点(2,4.5)找最近邻的过程。
先进行二叉查找,先从(7,2)查找到(5,4)节点,在进行查找时是由y = 4为分割超平面的,由于查找点为y值为4.5,因此进入右子空间查找到(4,7),形成搜索路径<(7,2),(5,4),(4,7)>,但 (4,7)与目标查找点的距离为3.202,而(5,4)与查找点之间的距离为3.041,所以(5,4)为查询点的最近点; 以(2,4.5)为圆心,以3.041为半径作圆,如下图所示。可见该圆和y = 4超平面交割,所以需要进入(5,4)左子空间进行查找,也就是将(2,3)节点加入搜索路径中得<(7,2),(2,3)>;于是接着搜索至(2,3)叶子节点,(2,3)距离(2,4.5)比(5,4)要近,所以最近邻点更新为(2,3),最近距离更新为1.5;回溯查找至(5,4),直到最后回溯到根结点(7,2)的时候,以(2,4.5)为圆心1.5为半径作圆,并不和x = 7分割超平面交割,如下图所示。至此,搜索路径回溯完,返回最近邻点(2,3),最近距离1.5。
对应的图如下:
KD树预测
有了KD树搜索最近邻的办法,KD树的预测就很简单了,在KD树搜索最近邻的基础上,我们选择到了第一个最近邻样本,就把它置为已选。在第二轮中,我们忽略置为已选的样本,重新选择最近邻,这样跑k次,就得到了目标的K个最近邻,然后根据多数表决法,如果是KNN分类,预测为K个最近邻里面有最多类别数的类别。如果是KNN回归,用K个最近邻样本输出的平均值作为回归预测值。
KNN算法之球树实现原理
KD树算法虽然提高了KNN搜索的效率,但是在某些时候效率并不高,比如当处理不均匀分布的数据集时,不管是近似方形,还是矩形,甚至正方形,都不是最好的使用形状,因为他们都有角。一个例子如下图:
如果黑色的实例点离目标点星点再远一点,那么虚线圆会如红线所示那样扩大,导致与左上方矩形的右下角相交,既然相 交了,那么就要检查这个左上方矩形,而实际上,最近的点离星点的距离很近,检查左上方矩形区域已是多余。于此我们看见,KD树把二维平面划分成一个一个矩形,但矩形区域的角却是个难以处理的问题。
为了优化超矩形体导致的搜索效率的问题,牛人们引入了球树,这种结构可以优化上面的这种问题。
我们现在来看看球树建树和搜索最近邻的算法。
球树的建立
球树,顾名思义,就是每个分割块都是超球体,而不是KD树里面的超矩形体。
我们看看具体的建树流程:
1) 先构建一个超球体,这个超球体是可以包含所有样本的最小球体。
2) 从球中选择一个离球的中心最远的点,然后选择第二个点离第一个点最远,将球中所有的点分配到离这两个聚类中心最近的一个上,然后计算每个聚类的中心,以及聚类能够包含它所有数据点所需的最小半径。这样我们得到了两个子超球体,和KD树里面的左右子树对应。
3)对于这两个子超球体,递归执行步骤2). 最终得到了一个球树。
可以看出KD树和球树类似,主要区别在于球树得到的是节点样本组成的最小超球体,而KD得到的是节点样本组成的超矩形体,这个超球体要与对应的KD树的超矩形体小,这样在做最近邻搜索的时候,可以避免一些无谓的搜索。
球树搜索最近邻
使用球树找出给定目标点的最近邻方法是首先自上而下贯穿整棵树找出包含目标点所在的叶子,并在这个球里找出与目标点最邻近的点,这将确定出目标点距离它的最近邻点的一个上限值,然后跟KD树查找一样,检查兄弟结点,如果目标点到兄弟结点中心的距离超过兄弟结点的半径与当前的上限值之和,那么兄弟结点里不可能存在一个更近的点;否则的话,必须进一步检查位于兄弟结点以下的子树。
检查完兄弟节点后,我们向父节点回溯,继续搜索最小邻近值。当回溯到根节点时,此时的最小邻近值就是最终的搜索结果。
从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出,KD树在搜索路径优化时使用的是两点之间的距离来判断,而球树使用的是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来判断,相对来说球树的判断更加复杂,但是却避免了更多的搜索,这是一个权衡。
Demo--使用KNN算法诊断乳腺癌:
具体的项目具体分析,对于此项目我分为四部分来“盘它”,
# 1、数据获取
# 2、数据处理(show)
# 3、模型搭建
# 4、分类误差
数据来源是UCI机器学习数据仓库的威廉康星乳腺癌诊断数据集。该数据可以从http://archive.ics.uci.edu/ml获得,这个数据集包含569例细胞活检案例,每个案例有32个乳房肿块活检图像显示的细胞核的特征。我使用的数据做了些格式的变化,癌症诊断结果用编码"1"表示恶性,“0”表示良性。其他30个特征是数值型的其他指标,包括细胞核的半径(Radius)、质地(Texture)、周长(Perimeter)、面积(Area)和光滑度(Smoothness)等的`均值、标准差和最大值
具体的项目代码和数据在这里:https://github.com/TheFigher/MachineLearning
附上自己的简单的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