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地方过年都有它的习俗,南北差异,大同小异;村庄部落、乡下小镇……这些过年的年味相对来说比较重,感受劳动人民浓浓的年味。
我们那个小地方过年很热闹,年轻人、孩子的父母们一年到头都在外地打工,过年回家是必须的,一年就盼着过年全家团圆。平时街上都没什么人,过年前后的一个月人多得交通堵塞,走路都能撞到人。我家在广西里的一个小城市的农村里,相对来说是属于一个比较大的村,整个村同一个姓氏,村里人都比较互帮互助,流行统一,村里的房子一栋栋的两三层都长得差不多,建筑风格农村别墅。
农历十二月十几,外出打工的人们就陆陆续续开始回来,二十七、八、九这几天最忙,我家里分工明确,我爸负责出去买年货,我妈和我兄妹负责家里的大扫除卫生、做糍粑、做各种豆腐酿……
我爱踩点这个可能是受我妈影响,人家提前两三天把糍粑做好,我妈经常是年二十九才开始做糍粑,她手脚很快做事麻利,别人家都需要人帮忙,我妈一个人全部搞定,然后我们兄妹俩玩着糯米粉团揑成自己想要的形状:松果、动物、蚊香、花朵……我妈把她自己做的糍粑全部油炸好,最后才油炸我们这些小孩的作品。除了油炸的咸、甜糍粑,还有粽子、脆子、糯米糍……还有很多方言叫法翻译不出来的糍粑。过年做腊肉,腊肠,自己家里的养猪,我们广西腊肉、腊肠是放到太阳底下晒成的,不像四川那样熏成的,我觉得超级香。
年三十那天,每家每户都早早起床杀鸡拜神,爸妈早早就起床忙了,村口小树林一座大庙是整个村祭拜的对象人很多,鞭炮一直放个不停;还有两个地方的神像是部分人祭拜的,人就没那么多;祭拜三个地方神像走路的话有点远,我们那里流行开摩托车去拜神,一人开车一人拎着贡品。拜神是件好事,大人们都会让年轻人带小朋友去,超级热闹。记得那会,一路上来来往往都是开车去拜神的,只有我们兄妹俩个走路去,感觉好尴尬啊,我当时就跟我哥说大家都开车,只有我们两个走路太尴尬了。祭拜完外面的神像,回到家里祭拜宗位我们家一般是中午一点多这样。然后我爸用糯米粉末弄成糊状贴对联,这一般是男生的活儿。贴好对联,有些人把自家的果树也贴上红纸,然后就开始全家人围在一起打边炉(火锅),大人们给小朋友发压岁钱红包,晚上考着火看春节联欢晚会,小朋友玩鞭炮、儿童烟花……
我们那有惯节走亲戚的习俗,从年初二开始到年二十几,今天这个村惯节,明天那个村惯节;我们惯节那天就是接待亲朋好友来家里吃饭,我那个村是正月初六惯节,那天是一年当中最热闹的一天,每家每户都会来很多亲戚、朋友、同事,来的客人越多越光荣,越有钱的人家客人越多;村委还请了歌舞团表演,小时候还有唱戏表演,前一晚有戏剧,当天是歌舞团,后天是戏剧。随着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越来越简化,现在只有当天有节目看了,也不请戏团了。
现在的人为什么说越来越没有年味了,因为生活水平提高了,人变懒了,很多东西都慢慢简化了,过年连糍粑都懒得做了,宁愿花钱去买都不不愿自己动手了;以前过年才吃得到的现在平时也可以吃到;过年才穿新衣服,现在平时也有新衣服穿;过年才有的红包,现在平时都有零花钱……提前享受不等到过年,一切简化掉了就没有过年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