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读刘墉的《悲欢离合总是缘》。
往往是这样,经历得大起大落,落笔反而很淡,如同水消失在水中一样淡。丧父,失火,相依为命,经历过这些事情,落笔反而从从容容,当然在从从容容之间透露着处事道理。
“死而无憾,有几人能死而无憾呢?
真正令人惊悸的是,许多人的憾,竟然只是看看火车、电视,吃某样东西,游某个地方,或搂到一个人。
那竟然是每个人,只要在活着的时候,稍稍加点心意,就能完成的理想。只是因为忙碌、因为拖延,一年年遗憾下来,直到再也没有明天可以实现的死亡。”
在一章的末尾读到这三段话,我感觉一直温润如玉的刘墉在呐喊,他在质问我们为什么不能在父母康健是多陪陪他们,为什么要屡次三番的不听人劝非要自己理解“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意思,为什么在空难来临之前才想到自己有好多好多人没有拥抱,为什么在地震来临之前才发觉自己甚至没有对那个深深爱着的人说一句“我爱你”,为什么拼死拼活加班熬夜不能给自己一点点享受生活的时间,为什么勇气的问题总是被认为是时间的问题,为什么要一直拖延,为什么要假装像陀螺般旋转不息,直到意外来临,月亮开始滴血,天空开始晦暗。
“这样要好的朋友,怎么可能失散呢?
即使不能常碰面,总该有彼此的消息啊!”
刘墉做了一个噩梦,他最好的朋友死了,他一直哭一直哭,但比他朋友死去,更让他悲伤的是:他们已经三十年没有联系了。噩梦惊醒,他泪流满面,他不知道他在哪,活着还是死了,过得好不好,他全然不知......
我忽然惊醒,在这个四通八达的城市,在这个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我是不是应该是联系一下我的好朋友,而不是我在这里无聊的刷着抖音视频,她在那里无所事事地用韩剧TV看着自己并不是很喜欢但是评分很高的《泰梨院class》,另一个她在哪里百无聊赖地被qq看点疯狂压榨着自己的多巴胺......
我想,我应该去联系一下他们了。
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