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沐桥镇的公家人(七)老刁
从沐桥公社出门往左,约一百米,有一家老字号杂货店,店主姓闫,五十出头,土生土长的沐桥人。
老闫四十开外时得一子,取名闫小宝。小宝的三个姐姐,个个模样俊俏,活泼可爱,但在老闫心中,女儿们的地位远不及儿子闫小宝的一小半。
小宝读一年级的时候,老闫怕他上下学途中不安全,就在镇上的木匠店订做了一副货郎担,自己当起了“卖货郎”。
走村串乡地叫卖,除了挣个三块五块的贴补家用外,上下学时间,老闫和儿子一道同行,可谓是一举两得。
从此,老闫就有了一个别名——闫货郎。
在沐桥镇,老闫没有正式工作,自然比不上公社干部有派头,但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种田户们比起来,他也算是个体面的公家人。
他是吃商品粮的国家户口,祖上留下的这个临街的店铺,是一笔雄厚的不动产。每天扳开门就有生意可做,就有进账,一家六口的吃饭问题基本不用担心。
老闫老婆金芳,比老闫大三岁,早年一口气生了三个女儿,让原本就不受丈夫待见的她,无形中又矮了几分。老闫那时看她,总觉得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的。
母凭子贵,小宝一落地,金芳的腰杆就直了,说话也敢大声了。和老闫一言不合,她就带着儿子回娘家,十天半个月也不让老闫看到小宝。
老闫很想像以前那样发火、骂娘,甚至动手,但儿子太小,半天见不到他娘就会哭闹。老婆把儿子带到娘家还算好,如果丢在家里,儿子可就更遭罪了。
为了不让儿子受罪,老闫再也不敢对老婆吹胡子瞪眼了,对三个女儿的态度也温和了许多。
虽然脾气改了不少,但老闫骨子里还是原先那般高傲。他觉得自己兜里有钱,不欠谁不亏谁的,走到哪,都不缺底气。
底气这东西,很多时候不是由钱决定的,而是由人的心态决定的。
自从那年寒假,有人把闫小宝从冰窟窿里救上来,且不接受老闫任何致谢的财物后,老闫再出门时,明显就感觉到底气不足。
老闫很不服啊!想自己一生从不欠人家一个铜板,到老了却欠别人一个“救命之恩”,这比天还大的人情,该拿什么来报答呢?
救小宝的是镇东头老方家的儿子方志平。方家三代单传,到志平这一代,偏偏一下子有五个男孩,连胎的,哥五个依序每个之间只相差一岁。在那个穷得叮当响的家庭,饱一餐饿一顿的他们,居然也都长成了身坚体健的大小伙子。
志平排行老三,两个哥哥已成家,两个弟弟尚在读书,他自己刚以两分之差兵败于高考。家贫,不忍再花钱、花时间复读,只好在镇上的木匠店学手艺。
无意中救下镇上闫掌柜的宝贝儿子后,志平成了沐桥镇乡亲们眼里的好青年,更成了老闫心中的英雄。
这样的好小伙,老闫一心一意地要帮他找一个好出路,以报答他对小宝的救命之恩。
过年的时候,老闫和金芳一道去给金芳舅舅拜年。听舅舅说金芳的一位堂舅在部队当官,前几年还回来接过兵,邻村有个青年就是在那年随他去参军的,听说现在已经上军校了。
老闫向舅舅要到了那位堂舅的地址,趁着正月里店里生意不忙,他和金芳一道到了部队,说是拜年,最后重点还是落在志平参军这件事上。
既是侄孙的救命恩人,表舅自然很乐意帮忙。那一年的春季征兵,方家三儿子志平,穿着崭新的军装,在父母兄弟以及老闫祝福的目光中,离开了家乡,踏上了从军之路。
志平到部队后,闫、方两家的走动渐渐多了起来,他们相互感恩,相互帮衬,在沐桥镇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一段佳话。
新兵连三个月,志平没有一丝音讯传回家,老方不放心,经常向老闫打听。老闫说没事,你就等着你儿子在部队步步高升的好消息吧!
志平终于来信了,老方不识字,送到老闫家,让老闫读给他听。
从信里,老方知道了儿子在部队很好。儿子在信里说,那天,连长还单独找他谈话,连长说有一年金首长回沐桥探亲,他是随行人员之一,连长还说沐桥镇的风景很美。
志平的来信越来越勤了。每次读志平的信,老闫和老方都感到特别自豪。老闫为能了却自己报恩的心愿而心安,更为自己能把一个农家子送到了部队,而且正在不断地进步而自豪;老方则为自己有个好儿子而自豪。
“爹,我已经是预备党员了,很快就要转正啦!”
“爹,我们班获得了集体二等功,我受到全旅通报表扬啦!”
……
好消息一个接着一个地传回来,老方的眼睛笑得眯成了一条缝。
可老闫脸上的表情却越来越别扭。
“不对啊,这样下去,老方一家岂不是要咸鱼翻身了?”老闫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又不好对金芳说,只好自己闷在心里难受,“看志平这小子的劲头,前途不可估量啊!”
老闫越想越不对劲,他仿佛看到了衣锦还乡的志平和晚年享福的老方,心里不由得忿忿不平起来。
他找到了金芳表舅的地址,趁金芳睡着后,一口气写了一封三页纸的长信。信中说老方是“过河拆桥”之人,自从志平到部队后,老方就目中无人,连一句感谢的话也没说过……
不知道金芳表舅相信了老闫的话没有,反正渐渐的,志平的信里很少有喜讯出现了,有一次还流露出消极失望的情绪。
老闫读着这样的信,脸上不动声色,心理却平衡了。
可老方总觉着哪儿哪儿不对:这孩子怎么啦?前后反差咋这么大?
“他闫叔,我看志平最近有点退步呢,您帮我写封信鼓励鼓励他。另外,您能不能请小宝他堂舅爷爷再帮他一把,让他考军校,他的成绩您是知道的。”老方试探地请求老闫。
“难啊!小宝他堂舅爷爷已经帮了你们家志平很多了,我咋好意思再开口麻烦他?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一切顺其自然吧!”老闫打着官腔,老方心里啥都明白了。只是他他万万没想到老闫不但不帮忙,反而还写信给那位金首长说了他们家的坏话。
再后来,志平的来信,老方也不让老闫看了。他让志平的哥哥写信告诉志平:老闫忘恩负义,不肯再帮他了,今后在部队更要加倍努力,不吃馒头也要争口气……
收到这封家书,年轻的志平似乎听到了父亲那无奈的叹息声。父亲木纳老实,如果不是为了自己的事,打死他也不会开口求人的。
破釜沉舟,有时候未必是一件坏事,当唯一的一条退路断了时,剩下的只有靠自己了。
那一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志平毅然报名上了前线。
老方知道儿子到前线打仗去了,开始并不紧张,后来战事越来越紧,老方慌了,天天在家胡思乱想,越想越恨老闫“吃了果子忘了树”,忘了当年志平跳进冰窟窿里救他儿子的事。
如果志平上了军校,他现在一定还在部队学习,那就不用到前线打仗了,那他也就不用这么担心了。
老方的头发一下子白了许多。
“方伯伯,志平让我转告您,他已经回到后方了,下个月回来探亲。”有一天,老闫的大女儿闫娟特意上门捎口信给老方,她还给志平妈织了一件毛衣。
“咦?这妮子咋知道志平的消息?莫非……”老方隐约感觉到有什么事要发生。
“八成是和我们家志平在搞对象呢。”老方老婆笑吟吟地边试毛衣边随口说了一句。
“哼!和老闫家的女儿搞对象?我坚决不同意,除非我死了!”老方一把扯下妻子手里的毛衣,气呼呼地扔在地上。
“娃们的事,咱们还是少管点吧。再说了,志平能有今天,还不是人家老闫的功劳?咱可不能忘恩负义啊?”妻子拾起毛衣,坐下来和颜悦色地劝老方。
老方还是那句话:“反正我坚决不和老闫做亲家!”
这话没几天就传到老闫的耳朵里,老闫大吃一惊,大女儿闫娟和志平通信的事,他早就知道,但他没想到两个年轻人是在谈恋爱……唉,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啊!
现在老方又放出这样的话,老闫不禁慌了手脚。
前线归来,志平已不是昔日的普通士兵了,这一点,老闫心里比谁都清楚,而且志平的人品又好……
老闫越想越觉得这门亲事是最理想的亲事。可是,和老方关系已彻底闹僵,下一步该怎么办呢?
老闫在心里把自己骂了无数遍,骂自己愚蠢,老鼠眼前三寸光,明明志平是一尊佛,自己却没有把他送到西。如今人家靠自己照样混出了人样,你还有什么脸面去做他的丈人,还有什么脸面和老方做亲家?想到这里,老闫狠狠地扇了自己几个大耳光。
……
“有鸡毛、鸡胗皮拿来换?”
“有牙膏皮拿来换?”
……
有一天,沐桥镇上忽然响起了拨浪鼓的声音,众人寻声望去,原来是老闫在吆喝。
“爹,您就不要再计较闫娟她爹了吧,您看闫叔他现在都老年痴呆了,你还和他计较个啥?我和闫娟的事,您就同意了吧!”志平指着在他们家门前不停地摇拨浪鼓的老闫,
“哼!装疯卖傻,他是装的!他这是苦肉计,目的就是博得咱们同情。”老方恨恨地说。
老闫慢悠悠地走过来,朝着老方一个劲地傻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