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根溯源,探究史实,人类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父系氏族社会、三皇五帝时期,而夏朝是中国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国家。夏商之际(约公元前16世纪),在商灭夏的战争中,商王汤率领商军攻灭韦国(今河南范县东南)、顾国(今山东鄄城东北)的作战。在作战中,顾国灭完,顾国后裔皆以顾国“顾”为姓氏,从都城“河南范县”分多支迁移四面八方、五湖四海,以“顾”作姓氏世代相传、绵延至今。“天下顾氏一家亲”缘由源于此。直至汉朝时期被封顾亦是“认祖归宗”。
“阿沽氏”本源顾,姓氏源于“己姓(巳姓或姒姓)”顾氏“伯爵”顾伯,系“伯爵”后裔。如今“能彝(呵笃或呢以)”系“阿沽”者,皆系同宗同源。
夏朝末年,商王汤兴师攻灭葛国(今河南宁陵东北)之后,继续展开了大规模的作战行动。他移兵西北,将矛头指向韦国和顾国。韦国是彭姓诸侯国,顾国是巳姓(顧)诸侯国,均为夏朝盟国、商西北的忧患。顾“阿沽氏”自夏商之诸侯“顾伯”顾国灭亡(河南范县)迁移入山东齐鲁曲阜等地,在此以“地望”名曰:形成‘雇鲁’、‘雇里’(《诗-商颂》‘韦、顾既伐’之顾国。在今河南范县旧治东南五十里。齐地。”《世本-氏姓篇纂》:“顾,顾伯,夏、殷商侯国也,子孙以国为氏。”《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顾氏,巳姓,伯爵。夏、商之诸侯。今濮州范县东南八十里有古顾城。)、雇‘阿沽’等。阿,大陵也。一曰曲阜也。——《说文》。沽寓意:夏、商、周被称为鬼方之地,鬼方即戎狄,周称猃狁,殷谓鬼方。《前漢·地理志》沽水出漁陽塞外,東至泉州入海。《水經注》沽河出塞外禦夷鎭西北丹花嶺。又賣也。《論語》求善賈而沽諸。又買也,別作酤。《周禮·夏官·司兵》掌五兵五盾,各辨其物與其等。《註》謂功沽上下。雇‘阿沽’遂意‘顧’亦,顧和‘雇’古通,即曲阜之顧亦!漢書晁錯傳:「顧其功。」師古曰:「顧,讎也。」又季布傳:「顧金錢。」後漢書宦者傳:「賤買十分雇一。」注:「雇謂酬其價也。」顧、雇古通。水經河水注引應劭地理風俗記:「原博平也,故曰平原也,縣故平原郡治也。」後漢書桓紀:「建和二年夏四月丙子,封帝弟顧為平原王。」封子衡為平原相,當在劉顧時。唯「顧」河間王傳作「碩」,孝崇匽皇后紀作「石」,碩、石古通,則作「顧」者非也。为了纪念始祖顾伯遂二世祖取用父名一字‘伯’和地望及姓氏组成姓名“阿沽伯陵”,后称为‘父子联名’,世代沿袭至清朝年间,曲阜第一世“阿沽伯陵”,祭铭顾伯衣钵第二世,即顾伯后裔铭镌亦。
安居于山东皲城、邹城、曲阜,后来因为爱民之心感动商世侯伯,于“郰国”成为“商世侯伯”大夫佥、庶民安居乐业,聚居中心系“曲阜”(今天之山东济南)。郰国:《路史.国民纪四》,郰,商氏后国。郰国地,春秋鲁邑。在今山东“曲阜市”东南约四十里处。《左传.襄公十年》:“县门发,郰人纥抉之以出门者。”杜注:“纥,郰邑大夫,仲尼父叔梁纥也。郰邑,鲁县东南莝城是也。”《说文》:“郰,鲁下邑,孔子之乡。”顾氏阿沽与孔子同乡源。 謹按易稱:「天地交,萬物生;人道交,功勳成。〔一〕」語:「願車馬衣輕〔二〕裘,與朋友共弊〔三〕之〔四〕,而無憾。」士相見之禮,贄用腒雉,受而不拒〔五〕,而交答焉〔六〕。唯祭飯〔七〕然後拜之。孔子食於〔八〕施氏,未嘗不飽〔九〕。何有同生之家,而顧錢者哉〔一0〕?傷恩薄禮,弊之至也。孟軻譏仲子吐鶂鶂之羹,而食井上苦李〔一一〕。鮑焦耕田而食,穿井而飲,非妻所織不衣,餓於山中,食棗,或問之:「此棗子所種耶〔一二〕?」遂嘔吐〔一三〕,立枯而死〔一四〕。世不乏異,惟其旃。孔子疾時貪昧,退思狂狷;狷者有所不為,亦其介也〔一五〕。
謹按:禮,凡弔〔一〕喪者,既哭,興踊〔二〕,進問其故,哀之至也。孺子所以經三千里,越度〔三〕山川而親至者,非徒徇〔四〕於己,顧義報乎?哭醊墳前,是也;訖,當即其帳衾,問勞子琰--子琰宿有善名,在禮無違〔五〕,儻見微闕,教誨可乎!如何儵忽〔六〕,甚於路人〔七〕?昔黔敖〔八〕忽於嗟來;然君子猶以為其嗟可去,謝可食。今與黃有恩故矣,孝子寢伏苫塊〔九〕,又孺子〔一0〕到便詣墳,無介,夫何為哉?
謹按:詩云:「淑人君子,其儀不忒;其儀不忒,正是四國。」〔一〕傳曰:「一心可以事百君,百心不可事一君。〔二〕」論語:「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三〕」立朝忘家,即戎忘身〔四〕。身且忘之,況於弟乎?方殊俗越溢,大為邊害,朝廷比辟公〔五〕旰食。規義在出身,折衝弭難;而誅伐已定,當見鎮慰。何有挾功,苟念去位?弟實雋德,不患無位〔六〕。而〔七〕徒闒茸,何所堪施?彊推轂之〔八〕,亂儀干度。孝武皇帝為驃騎將軍〔九〕霍去病治第舍〔一0〕,敕令視之,曰:「匈奴不滅,何以家為!」去病外戚末屬,一切〔一一〕武夫,尚能抗節洪毅;而規世家純儒〔一二〕,何獨負哉〔一三〕?又以黨事先自勞衒。如有白驗,其於及己〔一四〕;而形兆求不可得,唯是從〔一五〕,何憚於病〔一六〕?曰「畏舟之危,自投於水,憂難於處樂其亟決」,主幸必不坐。太〔一七〕誓有云:「民之所欲,天必從之。」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一八〕人之所忌,炎〔一九〕自取之〔二0〕。蓋〔二一〕、嚴、〔二二〕楊惲,勳著王室,言事過差,皆伏大辟,以隆主威,抑驕侵也〔二三〕。規‘顧弟’,私也;離局〔二四〕,姦也;誘巧,詐也;畏舟,慢也:四罪是矣,殺決可也〔二五〕。
顧炎武日知錄二四曰:「後漢書賈逵傳:『皆拜逵所選弟子及門生為千乘王國郎。』是弟子與門生為二。歐陽公孔宙碑陰題名跋曰:『漢世公卿,多自教授,聚徒常數百人,其親受業者為弟子,轉相傳授者為門生。今宙碑殘缺,其姓名邑里僅可見者纔六十二人,其稱弟子者十人,門生者四十三人,故吏者八人,故民者一人。』愚謂漢人以受學者為弟子,其依附名勢者為門生。郅壽傳:『時大將軍竇憲以外戚之寵,威傾天下。憲常使門生齎書詣壽,有所請託。』楊彪傳:『黃門令王甫,使門生於京兆界辜榷官財物七千餘萬。』憲外戚,甫奄人也,安得有傳授之門生乎?」
今論語為政篇作「舉善而教不能則勸」。李賡芸炳燭編一:「古讀以『舉善而教』為句,風俗通:『汝南太守歐陽歙下教云:蓋舉善以教,則不能者勸。』後漢書卓茂傳:『舉善而教,口無惡言。』三國志徐邈傳云:『舉善而教,仲尼所美。』顧劭傳:『舉善以教,風化大行。』陸績傳裴松之注云:『臣聞唐、虞之政,舉善而教。』」器案:自「書曰」至此,范書、東觀紀俱無,袁紀有。
商朝末年(约公元前1046年),顾氏顾伯后裔一支第20世“阿沽怒噶”于山东率领手下部落协同“希慕遮”率领之部落联合其他支诸部落支援周武王在今天陕西、甘肃、山西、山东等一带同时举兵讨伐暴君“商纣王”(商纣王无道,做了挺多损害诸侯百姓利益的事情,引起诸侯国不满。但商王朝气数未尽,实力依旧很强大,周武王静等时机。等商朝连年用兵,实力大减、民怨沸腾之时,周武王起兵反商。由于周武王在封地内养精蓄锐多年,将境内之事治理的井井有条,国富兵强。加上很多诸侯愿意摆脱商王朝统治而投靠周武王,此消彼长,周武王实力大增。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举兵反商,一路势如破竹占领商朝国都朝歌,商纣王自焚而死,商朝灭亡。)战争胜利后,“阿沽怒噶”和“希慕遮”部落皆被赐封。在当时的环境下‘夷羌戎氐’等部落互相联姻,以及历史更替等等缘由,在融合中发展,在发展中分离。西周时期的“希慕遮”系“夷羌戎氐”等其中一支统帅,主要以部落联盟为主的聚居生活模式,即当时之社会环境和生活形式各部落各诸侯国“夷羌戎氐”等部落群体先民在不同方地聚居融合。在春秋战国“夷羌戎氐”等其中一支六祖分支之前,“夷羌戎氐”等就进行了一次极大的分支,即“五色分支(青、红、黄、白、黑)”,遂‘六祖’系少部分“夷羌戎氐”等远祖,尤以“希慕遮”一支为主流,系水西(黔西、大方)安氏、芒部(镇雄)陇氏等祖源;而‘五色分支’则代表了所有“夷羌戎氐”等民族的源渊。历经几千年的岁月沧桑,大聚居、小融合、“五色分支”青、红、黄、白、黑成为“夷羌戎氐”等民族追溯之主流。
遂《说文通训定声》则云:“郰在今山东兖州府邹县西北之东邹。”《路史.国名纪四》云:“郰,鲁下邑,今兖之鲁县。(杜)预云:鲁县东南,垂城是。樵未详。孔子之生处,与孟轲之邹异。”《春秋左传注.襄公十年注》:“郰,鲁邑,今山东曲阜县东南约四十余里。”即顾氏阿沽于商朝居曲阜后裔与孔子同乡。在周初期的分封:周武王灭商后,为巩固周王朝在全国的统治,便采取了“封建亲戚以蕃屏用”的大分封政策。周初的分封,主要有两次大分封。第一次是周武王大分封。第二次是周成王大分封。顾氏“阿沽”受分封于周武王时期。由于商纣王无道,‘阿沽’助周灭商。却因为周武王猜疑,“顾”乃夏商之侯国,夏灭归商,商无道,助周伐商。待吾无道,且还不来伐吾等。明上分封暗下则贬,如此偏安一隅,遂西周初年顾氏于夏商入曲阜迁徙川滇黔“阿沽”一脉源远流长!
(二)顾氏“阿沽”远祖“顾伯”到芒部阿沽㓲刀鼻祖一百三十九世传承……(略)
《源远流长》
情恩自浅源恩深,
人生乐在相知心。
衔山抱水建佳话,
多少工夫筑始成。
天下顾氏一家亲,
万水千山总是情。
五洲四海皆兄弟,
齐心协力把家立。
{历朝年代:夏朝 ( 约公元前2070-1600年 )商朝 ( 约公元前1600-1046年 )周朝 ( 约公元前1046-249年 )春秋 ( 公元前770-476年 )战国 ( 公元前475-221年 )秦朝 ( 公元前221-207年 )汉朝 ( 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 )三国 ( 公元220-280年 )晋朝 ( 公元265-420年 )十六国 ( 公元304-439年 )南北朝 ( 公元420-589年 )隋朝 ( 公元581-618年 )唐朝 ( 公元618-907年 )五代十国 ( 公元907-960年 )宋朝 ( 公元960-1279年 )辽朝 ( 公元907-1125年 )金朝 ( 公元1115-1234年 )元朝 ( 公元1271-1368年 )明朝 ( 公元1368-1644年 )清朝 ( 公元1636-1911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