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有个显赫的出身,刚刚发行,就成了大明朝该年度畅销书,一路走红多少年,累功升迁,从大明畅销书升到我朝名著头衔。
今天的读者爱孙悟空,明朝的读者也爱孙悟空,就是爱法和我们差得太大。
在明朝,孙悟空的参照物不是其他名著的男主角(知乎上有个问题:孙悟空和贾宝玉有相似之处吗?)。 孙悟空是畅销书主角,那么他只会和其他流行故事排排坐。
明朝读者会发现,在这本佛教宣传册同人《西游记》里,孙悟空的形象不太像护法僧。
孙悟空比唐僧会解心经,比他熟悉佛和菩萨。但早在他刚刚皈依,降服偷袈裟的黑熊怪时,就暴露了本性——那位偷袈裟的老和尚放火要烧死唐僧,孙悟空保护师父之后,坐视寺院被烧了,没去救火。
他也不像今天电影里的孤胆英雄或宣传材料里的农民起义者。公认“最能表现孙悟空反抗精神”的是大闹天宫,原作里天宫对这事做过定性。
天宫:“你这不知死活的弼马温!你犯了十恶之罪,先偷桃,后偷酒,搅乱了蟠桃大会,又窃了老君仙丹,又将御酒偷来此处享乐。你罪上加罪,岂不知之?”
偷桃偷酒偷丹,实在不是英雄或起义者的作派。
孙悟空本人趁酒行事,事后溜之大吉。天宫论罪的重点是偷桃、偷酒、偷丹、偷偷下界,总之离不开一个偷字。
他身材小巧,尖嘴猴腮; 他擅长变化,妆女作男; 他手段多端,能瞬间让人动弹不得,也曾经剃光权贵的头发;他曾经偷过一国领导人,一直为此自豪——他可能是孙悟空,也可能是另一种明朝畅销书的男主。
明朝读者此时一定看出了熟悉的配方: 时下最流行的“市井神偷”男主角,原来改头换面就是孙悟空啊。他们的大手冯梦龙是个时尚风向标,群众爱看的题材他都写。三言二拍里,大手竟重复写过好儿赵正和一枝梅懒龙两个三次元的神偷,可见这个题材多受欢迎。
身材小巧,擅长变化,手段多端等各项指标,赵正和懒龙都符合,就是实操上有点区别。比方孙悟空用定身术让仙女动弹不得,市井神偷用的是迷药;孙悟空用七十二变改头换面,市井神偷用的是易容术。
市井神偷来到了神魔故事西游记里,竟然毫无违和感,估计类似现代人写个穿越之霸道总裁在古代。看熟悉的主角在陌生场景里大显神威,这大概是明朝读者才有的隐秘乐趣。
不过孙悟空不止意味着一个恶趣味安排。当时不少文人把西游记当作写作教材,跟着孙悟空学习隔年下种,草蛇灰线等等写作方法。冰心也说过西游记比同题材的封神榜好看多了。道士认为本书是内丹派秘宝,孙悟空代表心火,还代表人的思想。我甚至看过一个理学家的读后感,说西游记有章有法,孙悟空符合理学审美。
要问明朝读者怎么看待孙悟空,他可是个能团结起网文读者、宗教人士和老干部的男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