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发展历程中形成的弥足宝贵的精神传统,是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期繁荣发展的重要法宝。为此,党员干部要大力发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宝贵精神,尤其是面对当今开放性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斥着无尽诱惑与浮躁的时代,党员干部如何在形形色色的“人与事”中解放思想,出淤泥而不染,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要“敢破敢立”自我革新,“常破常立”逐步升华,才能紧跟时代脉搏,领航新时代发展。
常破“思想桎梏”,常立“推陈出新”的创新思维。身为党员干部,在工作中、生活中要努力做到解放思想,开拓视野,克服固步自封、思想僵化的问题,打破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的束缚,树立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这不仅需要勇气和力度,更需要智慧和能力。一些党员干部受不良风气影响,向往“躺平式”生活,工作中不是“摸鱼”就是“摆烂”,一副“与世无争”事不关己的态度,这往往反映出信仰缺失,没有认清自我价值。思想不解放,就难以看清问题所在、找到突破方向,因此,要克服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状态,克服畏缩不前、碌碌无为的倾向,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化压力为动力,变被动为主动。发展需要“新思想”,作为党员干部要善于顺应新形势、观察新现象,善于发现新问题、打开新视野,以此赋予工作“新动力”,不要目光短浅享受当下,而要高瞻远瞩谋划未来,推陈出新才能创造新业绩,无愧于人生。
常破“纸上谈兵”, 常立“事必躬亲”的实干之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深刻认识到干事业不能只是喊喊口号做“口头干部”,而要看实际的工作成效。党员干部应该有做事的想法与行动,更要有成事的决心和毅力,不能只做表面文章,更不能只是形式主义“走过场”,要在“实”字上下功夫。“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由此可见,“实”是最终工作的落脚点,是检验成效的试金石,要将实干作为一种责任与担当,这就要求党员干部务必沉下身子,迈开步子,开动脑子,扎根基层一线历练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和战胜风险的过硬本领,亲力亲为办实事、办好事。清朝名臣曾国藩有言:“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身入局,挺膺负责,乃有成事之可冀。”作为党员干部就要“躬身入局”,时刻不忘初心使命,在平凡的岗位上发光发热,成就自我,再建新功。
常破“不接地气”, 常立“一枝一叶”的为民情怀。党员干部来自于人民群众,植根于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我们党最基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党员干部如果离开了群众,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党员干部必须要接地气,接地气才能有底气、聚灵气。基层群众看腻了那些高高在上、脚不沾泥式的“作秀”调研。“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习近平总书记曾给市、县委书记们念了一副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他说,封建时代官吏尚有这样的认识,今天我们共产党人应该比这个境界高得多。习近平同志推崇的干部,大多级别不高,多在基层任职,但都“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群众利益无小事,群众的一桩桩“小事”,是构成国家“大事”的“细胞”,小的“细胞”健康,大的“肌体”才会充满活力。(尉犁县市监局 郑丽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