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农民起义,极大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但最终以失败告终。而就在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同时,大清的权力结构也发了极大变化。这主要表现为“中央权力下移,地方权力增强;汉族官僚权力增强;洋务派权力增强”。而太平天国运动又是如何改变大清的权力结构的?
首先,清政府传统军队素质低下、作战失利,催生出地方新军。最开始,清军在多方面占优势(兵力、武器、给养),但内部将帅不和,不能协同作战,士气低落,不服水土。反观太平军虽然实力较弱,但避实就虚,熟悉地理,在被动中掌握一定的战略主动。后来有些官员不战而退,临阵脱逃的事件也时有发生。而且清军军纪松弛,百姓深受其苦,不得人心。上述诸多因素,太平军实力大增,清军则屡战屡败,地方政权多处于瘫痪状态。
这时便给了早有开办新军想法的曾国藩机会,这支队伍一大特点就是“地域化、私人化色彩浓厚”。湘军在战争中的表现与八旗绿营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后来江南大营瓦解,曾国藩被赋予战役整个战役的领导权,后又被任命为代理两江总督和钦差大臣。这就说明曾国藩的军权与地方正规权力结合,集军政大权于一身。而且他的部属也担任了巡抚。清朝统治者对汉人掌权常有疑心,但为了镇压起义也只能如此。我们也看到,靠八旗绿营是无法平定太平天国势力的,既然清政府还想继续维持对全国的统治,那就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权力向地方的下移。
其次,太平天国运动推动了地方财权的扩大。清朝原先实行的是解款协款制度,太平天国之后此项制度逐渐失效。因为地方权力已经有所增强。所以藩司不再直接听命于中央,而是受制于督抚。厘金制的实行与就地筹饷使地方督抚的财权进一步扩大。厘金均由地方收缴和控制,只用一部分来上缴中央。户部无法了解各省财政实况,中央政令也难以在地方顺利施行。传统的中央集权财政体制已趋于瓦解。比较富庶的东部督抚,在这个过程中崛起。而这又有利于洋务企业的兴办。他们是近代较早“睁眼看世界”的士大夫,对西方有所了解,也认识到中西方间的差距。在镇压太平军的过程中,就已经开始编练新军,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最后,太平天国改变了西方国家在华作用与影响。在太平军与清军对抗时,英法的对华策略可以很大程度上左右时局。开始英国还算中立,后来为了自身利益的考量,对太平军进行军事干涉,为清军提供现代化的武器,帮助清军训练新军等。这些行为无疑扩大了英法的政治、军事上的影响力。
综上,通过太平天国对大清权力结构的改变,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同时又蕴藏着更多的不确定因素,对后来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