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场景]
几个女孩子在一起玩。最大的六岁,最小的两岁。其中有一个姐姐带着比自己小四岁的孩妹妹一起玩。一开始大家玩得还挺高兴的。她们有说有笑,又跑又跳。
不一会出,传来了撕心裂肺的哭声,来自最小的孩子。为什么?原来大姐姐们不要她跟着玩,连她自己的亲姐姐都不要她一起玩。几个大姐姐一溜烟地跑了,她追不上,于是,哭了。
[一个有趣的现象]
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年龄小的孩子想要和年龄大一点的孩子玩,而年龄大一点的孩子又喜欢跟同龄人一起玩,不喜欢跟年龄比自己小的孩子玩。于是小的孩子追,大的孩子跑。总之,大的孩子就是不想要小的孩子一起玩。这个是孩子群体中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
[问题]
为什么小孩子喜欢和大孩子玩?大孩子却觉得小孩子烦呢?这是普遍现象吗?
[回忆]
我小时候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应该每一个孩子都有这样的经历吧——我喜欢跟着我堂哥一起玩,其实也没什么好玩的,但是就是不知道为什么喜欢跟着。而我堂哥经常不想让我跟着,比如有一次,他要去找他的同学玩,但是我想跟着,他又甩不脱我,怎么办呢?于是他就想了一个恶作剧:他指着我的后面,故意很惊讶地说:你看,那时什么?我自然是被他所指和言语吸引了,于是回头看。就这电光石火之间,他以最快的速度,一阵风一样跑了,消失在小巷子里。我根本追不上他。而且我也不熟悉路 ,只好悻悻地自己走了。
[思考]
我现在回想,对于小的孩子来说,想要跟着大的孩子,可能是小孩子天生的一种需要被照顾,需要安全感,需要同伴的表现,这需要从大一点的孩子身上去寻求。而大一点的孩子自然不会从比自己小的孩子身上寻求什么安全感、被照顾的感觉,也不会选择小孩子作为自己的同伴,反而只会觉得小的孩子很烦,整天跟着的话很烦,还需要自己照顾他,感觉自己自由空间受到侵犯,时间被占用了。
其次,是否也存在着沟通上障碍?毕竟年龄不同,发展水平有异,经验也有差别。例如,大孩子喜欢玩的,小孩子觉得新奇。小孩子喜欢玩的,大孩子已经玩腻。
第三,是否存在一种控制与反控制的博弈?大孩子得让着小孩子——否则会受到批评,这对大孩子来说是牺牲自由、压抑控制欲。小孩子又往往不受控制。成人往往允许小的孩子不受控制,不允许大的孩子控制——实际上也无法控制。无形中,大孩子被小孩子反制。所以大孩子会选择逃离,即不要小的孩子玩。
第四,从平等的角度来讲。游戏中,小的孩子很有可能成为规则的破坏者。而游戏是不允许谁破坏规则的。如果大孩子需要迁就小孩子,或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维护游戏规则,那么在不缺乏同伴的情况下,大孩子可能会选择放弃和小孩子玩。
第五,一定也存在着能力水平的差异,导致无法玩到一起!所以,大孩子不要小孩子玩,一定是基于大孩子“想玩的”游戏而作出的决定。例如,几个大孩子玩跳皮筋游戏,小的孩子可能玩不了,强行加入就会破坏游戏。
[拓展]
这就对混龄教育提出了挑战。我们要问:
第一,怎么样的混龄教育是适宜的?年龄差距多少岁适宜?如果年龄悬殊较大,混龄教育变成大孩子照顾小孩子。如果年龄相仿、能力相当,那么混龄就是形式而已。
第二,能力水平,而不是年龄——虽然理论上,儿童的能力通常具有年龄特点,但绝非同龄人,发展水平就相当,现实中这种情况反而是不明显——才是划分混龄教育的标准。
第三,幼儿园混龄教育中,大的孩子照顾小的孩子真是出于孩子的自发、自愿还是迫于“压力”,包括环境的压力、教师的压力等?
第四,混龄教育的出发点是什么?是基于大孩子有能力帮助小孩子(需要帮助的他人)?还是基于大孩子必须学会帮助小孩子(需要帮助的他人)?不论哪一种,似乎大孩子都是承受着“教育压力”的。
第五,混龄教育本质上是不是大孩子接受社会化教育的过程?小孩子呢?是不是变成大孩子社会化成长的手段?小孩子的成长体现在哪里?
第六,混龄教育的内容选择。玩什么?怎么玩?才能让混龄孩子都不会被能力限制,不受沟通障碍,没有控制与反控制,并且都获得发展呢?
第七,在混龄合作中,合作真的存在吗?混龄孩子之间有自发的合作吗?(需要有更多的观察数据支撑)。
合作过程和结果都会受到年龄小的孩子的影响,如影响协作、进度、目标达成等。这似乎有违合作初衷。那么合作的目的又指向哪里?目标达成?大孩子和小孩子的成长?怎么平衡目标与过程的关系?如果大孩子在合作中承担太多照顾小的孩子的任务,合作就会变成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