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缺少学习动力最常见的情况大致分为四种:
第一种,孩子是不是没有树立学习目标?
1.目标是个抽象的东西,好多孩子没有目标,尤其对初中、小学的孩子来说,他们不能正真感知,需要更具体直接的感受和体会。比如,孩子参观对比不同、或者听学长学姐分享故事,突然体会到了努力学习可以让人生如此不同……,通过这些具体的、对象感强的体验,反而会让他们更受触动,行动力也相应地提高了,开始认真对待学习,规划自己的学习之路。
2.还有一些孩子可能也有一些模糊的目标,但是这些目标都是父母帮助他们设定的,他们自己不知道为什么要有这个目标,这个目标是不是适合自己,也不知道为了实现目标具体该怎么做。至于要付出怎样的努力才能达到目标还是含含糊糊,这是因为这些目标没有内化为他们自己的明确动机,更不会上升为他们对学习、对人生的路径规划。
3.相反有目标的孩子,虽然也有起伏,但是他们会向着目标持续地努力学习。因为他有自己明确的目标,并能理解这个目标的重要性,使得他能让自己每天的行动和目标的达成建立关系,就像他们玩游戏一样,一关一关挑战、突破。
4.所以作为家长,我们第一点就可以思考:孩子缺少学习动力是不是因为没有目标,或者不知道这个目标怎么实现,帮助孩子拥有一个能够“点燃他们内心”的目标,引导他们分解内化实现目标的关键节点,把学习变成一天天实现和突破自我的体验,这样才能有所提升。
第二种,孩子是不是对学习没有兴趣?
1.兴趣不是动力本身,兴趣是影响学习动力的关键因素之一,产生并维持浓厚的兴趣可以帮助孩子把原本“不感兴趣”的学习和科目变成他们喜欢和擅长的领域。
2.家长也可以想一想,孩子有没有在哪个学科上学得有兴趣,是为什么?是不是也是因为这些学科可以跟他们喜欢的东西联系在一起?那么,这些让孩子产生兴趣的东西,是不是也可以想办法跟他们不喜欢的学科联系在一起,让孩子也能对本来不喜欢的学科产生兴趣呢?从孩子感兴趣的方面出发,可以帮助他们重新认识所学科目,从而引导孩子产生兴趣和动力。
第三种,孩子是不是没有获得成就感?
1.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习得性无助,说的是如果每次努力了,但是结果都是失败的,那这个人就会习惯性地认为自己再怎么努力也没有用,干脆放弃,破罐子破摔,即使下一次机会来了,也不想再努力了。
2.心理学家做过一个跳蚤的研究,可以帮助大家理解习得性无助。他们把跳蚤放在一个没有盖子的瓶子里面,跳蚤轻而易举地就能从玻璃瓶里跳出来。接着,心理学家用一个盖子盖住了瓶子,跳蚤每次向上跳的时候,都会撞到盖子,跳不出来。反复几次之后,心理学家把盖子拿掉了,但是跳蚤因为之前一直跳不出来,反而在有机会跳出来的时候不愿意跳了。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如果努力总是无法获得成功,我们可能就会放弃努力。在一些孩子身上也是一样,如果题目太难了,超出了孩子的能力范围,他每次做都是错的,或者不管他怎么努力,家长都觉得不够好,他们完全体会不到成就感,就可能认为自己再怎么努力都没有用,干脆就放弃了。如果孩子每次的付出都无法获得成功,没有什么成就感,又或者孩子的努力一直得不到家长、老师的认可,他们就干脆做出一副不在乎的样子,放弃“继续被打击”。所以,我们如何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获得正面的反馈和成就感,这也是提高孩子学习动力的重要一环。
第四种,就是家长有没有给孩子支持和鼓励?
1.先做一个小练习。拿出一张纸,先写下十个觉得孩子做得不好的需要提高的地方?然后,再在纸的背面,再写下十个你觉得孩子做得非常棒的地方。
2.家长们反思你是正面给予多,还是负面给予多,结果就是孩子被批评多了,时间久了,他们就会觉得自己很差劲,不敢在人群中展现自己,也不敢去追求更高的目标,或者用其他方式掩饰自己的不满。经常被以正确方式表扬和鼓励的孩子,会成长地特别阳光自信,敢于去挑战各种困难,进而取得更高的成就,他们会觉得父母对自己的认可和支持,是他们赢得胜利的底气。
3.心理学实验在这方面有一个有趣的比例:5比1,五次正面的评价,1次负面的评价,才是孩子能比较接受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