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个习惯,每参加完一项教学教研活动就写一首小诗做总结。同学看了我的朋友圈,评论说:“你和老师们一起教研,永远那么精神。读你的小诗就是一种享受,总被你的正能量感染。”我回复他一个阳光般的笑脸。
一位同事读了我的诗,质疑道:“你诗中的课堂怎么都那么好?我怎么觉得那个乡镇的工作不那么突出啊?”我笑笑:“我看到了亮点!”
还有位小老师读了我总结她们学校的诗,给我发来微信:“霍老师,今天,我读着你的诗又走遍了校园,发现真像你写的那样:
“晨曦中,一个个读书的身影,小桥上,花丛中,池塘边,书声琅琅,经典滋润着每个人的心田。
寸草园里草坪青青,桃李苑中芳菲无限,翠竹岛上丛绿盎然,大自然每天都在向我们展开笑颜,为什么有的人心中总像是冬天?
课堂上,学生无言时,因为多了一分耐心的等待,我看到孩子们在文字中沉吟咀嚼的专注,听到他们引经据典、独立思考的发声,感受到心灵的安全与释放。挑起大拇指,是‘你真棒,我同意你的观点’;食指弯弯,'我有个疑问,向您请教。’小小的手指,点亮了目光,激励大家共同向前。
读书会上,一个男孩子分享《亲爱的汉修先生》中写作的秘诀,当我告诉他这本书还有姊妹篇《再见了汉修先生》时,他猜想书中男孩鲍雷伊的父母和好了,他们一家三口快乐的生活在一起。鲍雷伊学会了怎样表达自己的生活,不用再给汉修先生写那么多信了。他成长了,要和过去再见了。我被他幸福的猜想感动着,因为我知道这个男孩的父母刚离异,他自己在心中点燃了希望的光。
下课了,我和孩子们一起跑跑步,踢几脚球,让嘹亮的歌声在操场上飘荡。
当晚霞挂满西天,孩子们在诗歌咏唱中奔向家园,我也在诗意中度过了美好的一天。谢谢你!”
在这温暖的分享中,没有地域偏远的闭塞,也没有对工作琐碎繁杂的埋怨,有的是接纳与点燃,感恩与欢颜,这就是光。
这世界要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