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一直工作异地,只有周六日和假期才能回来陪着儿子,对儿子的陪护少,让我心里深处存着歉疚。
这几年,也多亏婆婆和公公带着儿子,要不是他们,自己不仅无暇工作,也会生活和精神压力加大,所以对婆婆和公公打心里是感激的。
公公性格温和,为人踏实勤快,没那么多话,送儿子上学,接儿子放学,还负责家务,做早晚饭,真是没啥说的。
而婆婆比较强势,说东就不能往西,导致公公和崔先生的性格都比较懦弱,而崔先生总是想法多而行动少,做事优柔寡断,但是他是婆婆拿命疼的儿子,也造成了十指不沾阳春水的毛病,就是油瓶倒了也不知道扶的人。虽然婆婆亲崔先生那是没法说,但是她对崔先生抓的过分紧了,用崔先生的话说:“她把他逼的有种想死的冲动。”在婆婆的眼里崔先生的学生时代很听话,而在崔先生的精神世界里是抑郁。崔先生自己说到了大学才逐渐缓了过来。
凡事利弊相依,也正因为我经常不在家,所以减少了婆媳的矛盾。最开始我对婆婆是处于同情,公公也是工作异地,常年不回几次家,她一人把俩孩子拉扯大,里里外外她自己实属不易,后来我慢慢发现不是这样的。公公不回去是为了躲着婆婆不生气。崔先生不愿意回家早,也是有意躲着避着婆婆,省得听见婆婆说他这说他那。
婆婆不讲理的时候,说什么也不成。她认为是好的,就是好的,她认为是错的,就是错的。她可以无视任何人而肆意发脾气,她可以不管不顾让你下不来台。我以前有啥不乐意忍着,顾及这,顾及那。后来她说啥,我不愿意就直接说出来,和她讲不通就拉倒,但自己的立场也不容改。时间长了,婆婆在我这也收敛了许多。我也明白,她也处于好心,只是各自想法和做法不同罢了。
我对婆婆的感激胜于厌烦,她是我的后备力量,没有她和公公,我不会踏实地在外工作。但是,崔先生的心里依然比较糟糕,他对他妈是又依赖又厌烦。之前,我只要不在家,他晚上基本都不在家吃饭。现在,辅导儿子的重任他也要担着,回家的时间早了,次数也多了。崔先生变得也比原来勤快了,尊重和爱护我的心确实没有变过,即便落实在行动上的少。毕竟将近四十的人了,成熟稳重了些。但婆婆对他的抓力依然没有变,不乐意就扯着嗓子吵他,有时我也很无语,本想说说婆婆,但是理智告诉我:没用,只会火上浇油,并且她俩是母子,哪有隔夜仇,我才是外人呢。我就旁观,守护好我这片净土便好。
自己家的经难念,也要慢慢念,我觉得只要有颗换位思考的心,经就不会念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