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行书”和“二王”。
《世说新语•容止》:
时人目王右军:“飘如游云,矫若惊龙。”
译文:
当时的人评论有军将军王羲之说:“像浮云一样飘逸,像惊龙一样矫捷。”
飘如游云,形容王羲之的书法和他本人的仪容俊逸潇洒。
王羲之,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
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
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李志敏评价:“王羲之的书法既表现以老庄哲学为基础的简淡玄远,又表现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基础的冲和。”
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01 相聚兰亭,称病弃官,会稽安逝。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41人在绍兴兰亭修褉,一种祓除疾病和不祥的活动时,众人饮酒赋诗,汇诗成集,羲之即兴挥毫为此诗集作序,这便是有名的《兰亭序》。
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
作者因当时天时地利人效果发挥极致,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
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三月王羲之称病弃官:
“携子操之由无锡徙居金庭。建书楼,植桑果,教子弟,赋诗文,作书画,以放鹅弋钓为娱。”
他和许询、支遁等人,开始遍游剡地山水。
定居金庭后,书法兴起。其后裔多擅书画,作品挂满厅堂、书房,人称“华院画堂”。后人定村名为“华堂”,沿称至今。
东晋升平五年,公元361年,王羲之卒于会稽金庭,今浙江绍兴,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
02 个人成就,书法风格。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
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一句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
传说王羲之小的时候苦练书法,日久,用于清洗毛笔的池塘水都变成墨色。
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天质自然,丰神盖代”。
有关于他的成语有入木三分、东床快婿等,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
03 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
唐代的欧阳询、虞世南、诸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的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这些历代书法名家对王羲之心悦诚服,因而他享有“书圣”美誉。
王羲之真迹早于不存于世,唐代的精摹本历来已被当作真迹看待。
由于年代久远,且本帖享盛名久,和王羲之其它墨迹一样,对它的摹刻年代就有不同推断。
有称为宋摹的,也有疑为米芾所摹的,而更多的则定为唐摹。
它著录极多,并一再被刻入各种丛帖中,元以后的公私藏印及流传历历可考与可靠,其珍贵性不言而喻。
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艺术达到了 “登峰造极”的高度。
究其成因,与王羲之信奉道教,书籍、道合一有很大的关系。土生土长的道教,很早就产生道教符。
在抄写经书时,必须由精于书艺的经生抄写,而在书写经本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受到了道教文化的潜移默化影响。
历史上诸多道家学者多是有名的书画家,他们修身养性,既精通道法,又能挥毫泼墨,落笔成体。
王羲之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他将修道和书法艺术相互契合,相得益彰,因而产生了具大的艺术魅力。
王羲之的道教信仰有着深厚的家庭背景。
王氏家族是东晋时最有代表的文化士族。
从上到下,奉信黄老学说。《晋书·卷八十·列传第五十》记载,王氏家族“世事张氏五斗米道,又精通书道。”
《道经》中记载了王羲之始祖王子晋向往神仙之灵虚,迈行放达于天台北门金庭桐柏山第二十七洞天(道界三十六洞天之一)的故事。
《潜夫论》记载:“因氏王氏,其后子孙,世喜养性、神仙之术。”
萧衍评王羲之:
“子敬之不迨逸少,犹逸少之不迨元常。”
“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
04 豪门大士家族的背景。
王羲之的家族是晋代屈指可数的豪门大士族。
无论是王羲之的祖上,还是其子孙、亲戚朋友,都是虔诚的道教信仰者。
同时,王氏家族还是名门望族,素来重视对家族成员文化素养的培植。
王羲之置身其中,耳濡目染,自然不例外。
他的祖父王正为尚书郎。他的父亲王旷为淮南太守,曾倡议晋室渡江,于江左称制,建立东晋王朝。
王羲之的堂伯父王导更是名闻于世,是东晋的丞相。而他的另一位堂伯父王敦是东晋的军事统帅。
琅琊王氏在东晋可谓权倾一时,炽盛隆贵。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