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老舍,除了他的文学作品,经常被人讨论的还有他的婚姻。
1937年,老舍在与妻子胡絜青结婚的第七年,出轨了“秘书”赵清阁。因为与赵清阁藕断丝连几十年,最终导致老舍在人生最低谷的时候,失去了家庭的支持,自沉于北京太平湖。
在出轨的前一年,老舍曾经发表过两篇散文:《我的理想家庭》和《婆婆话》,最近读过才发现,原来他的出轨并不是偶然的。因为在这两篇描述婚姻和家庭的文章里,已经完全看不到他对妻子的爱意了。
老舍和胡挈青的婚姻,似乎一开始就注定了悲剧的结局。
01 为了结婚而结婚
老舍是在1931年与妻子胡絜青结婚的。那一年他已经32岁了,而妻子26岁,刚刚从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毕业。
在《我的理想家庭》和《婆婆话》里,老舍都曾写到自己不想结婚的理由——“家庭根本上是英雄好汉的累赘”。
老舍觉得结婚之后,各种花销就会增多,自己不愿意做“双重牛马”,所以一直没有结婚。
直到母亲和周围人不断催促,老舍觉得“似乎只有结婚才能心静,别无办法”,才和胡絜青相亲并结了婚。
结婚前,老舍曾与胡挈青“约法三章”:第一,要能受苦,能吃窝头,如果天天想坐汽车就别找我;第二,要能刻苦,学一门专长;第三,不许吵架,夫妻和和睦睦过日子。
老舍对待婚姻的态度,和充满傲慢与大男子主义的“约法三章”,都让人觉得他只是为了结婚而结婚。
我恰好想结婚,你恰好符合我的条件,仅此而已。
老舍和胡挈青的婚姻,就像一场“新式”包办婚姻,婚前见过面、通过信,觉着门当户对就结了婚,新人之间的感情完全不在考虑范围内。
这种情况下,如果婚后能够进行思想上的沟通,在生活中慢慢培养感情,夫妻俩也是可以鹣鲽情深的。但是老舍却选择了另外一种相处方式。
02 婚后相处,疏离淡漠
疏离淡漠,是我在读《我的理想家庭》时,对老舍婚姻最直观的感受。
老舍在这篇散文中讲述了自己生活的理想状态,但在这个状态中却几乎和妻子没有交流,甚至连交集都很少。
比如,要求有两间卧室,自己住一间,妻子带着孩子住另一间;家务分摊,妻子做饭,自己打扫庭院;日常生活中,自己每天写点诗或小说,妻子则“除了家务就读些书”。
在婚姻关系中,语言的表达、身体的接触都是沟通爱的有力工具。牵手、亲吻、拥抱、以及同床,都是必不可少的沟通爱的方式。
而老舍字里行间表达出的,都是对独处的偏爱,夫妻二人各行其是、互不干涉。可见,虽然已经结婚五年,育有一子一女,老舍和胡挈青之间,仍然没有爱。
爱,可以在细微处觉察。不爱,也可以在日常相处中体现。
仿佛是为了印证自己所写,老舍在此文发表后的第二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抛下了胡挈青以及三个孩子,只身奔赴武汉。
在那里,老舍遇到了赵清阁,很快便与之同居,并在之后带着赵清阁一同迁往重庆。
老舍对待两个女人的态度截然不同:一个可以随时放弃,哪怕曾为自己生儿育女;一个则是不离不弃,生死相依。
原来,所有的冷漠疏离,只不过是不爱罢了。
03 是妻子,却不是爱人
老舍在《婆婆话》里面表达了自己对“好妻子”的看法。他认为,一个好妻子不需要长得美,因为“健壮比美更重要”,不生病是最好的。而且一个好妻子也不要太有学问,只要能操持家务就好。
可见,老舍对妻子的要求,都是“功能性”的。像是古代封建社会,娶回家一个门当户对的太太,帮自己料理家事,从此自己主外,妻子主内,各自安好。至于夫妻感情,只要有尊重就够了。
这样的婚姻里,只有责任,没有爱情。一旦遇到爱情,这个婚姻必然土崩瓦解。
弗洛伊德认为,爱情是自己自恋情结的作用,像希腊神话里的美男子纳西瑟斯爱上了在水里的自己的倒影。
即爱情是寻找自己失去的另一半,一个和自己灵魂契合的人。
老舍是一个对文学、对精神都有追求的人,怎么可能只要求自己的妻子能操持家务就够了?之所以没有要求更多,还是因为不爱。
所以,当老舍遇到赵清阁之后,体会到爱情的滋味,才会犹如干柴遇到烈火。
他公然与赵清阁同居,共同发表文章,甚至共同署名。在被胡挈青发现后,仍然无法割断与赵清阁的联系,藕断丝连几十年。
甚至在应美国国务院的邀请,赴美讲学时,还曾给赵清阁写了一封信:“我在马尼拉(菲律宾)买好房子,为了重逢,我们到那儿定居吧。”
虽然赵清阁拒绝了老舍“私奔”的请求,但此时的胡挈青也早已因为老舍持续多年的婚外情,对他彻底死心。
也因此在几年后,老舍遭受批判时,胡挈青给他加了一张大字报,作为对他这么多年不尊重自己的报复。
胡挈青的行为,也让老舍感到了深深的绝望。
失去家庭这个最后的避难所,最终成为老舍自杀的导火索。
这一出无爱婚姻的悲剧也到此终结了。
这个悲伤的结局让人扼腕。
试想一下,如果老舍先遇到的人是赵清阁,亦或者老舍在爱情与责任当中能坚守责任,会不会有不一样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