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前一日所写第二部分续写
二、结合单元理思路,目标解读
捕捉到这些特点,结合本单元教学重难点“读好长句子、积累词语”,再结合统编教材双线并举的编排思路,我理清了自己的思路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认识“胆、敢”等12个生字和厂字头一个偏旁;会写“色、外”等7个生字。用扩词法积累词语。
2.借助拼音,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的停顿,读通、读懂长句子。
3.抓住省略号,大胆想象。
4.初步懂得“克服胆小,做个勇敢的人,能收获美好”的道理。
《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识字、写字学段目标中明确指出“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欲望”,第一学段识字是教学的重点。这一课中需要认识的12个生字正好可以渗透多种识字方法。课后题中也有扩词法积累词语的提示。因此“胆、勇、往、原、微”这些生活中常用的生字,可以引导孩子们用扩词法识记并积累词语。这种识字方法将是本课主要教给孩子们的识字方法。另外,“窗”这个字可以用字理识字法,由篆书囱,像天窗,加上“穴”构成“窗”来记忆。“散”可以教给孩子们联系实际生活,想一想一家人共同在月光中散步的情景。当然,孩子们已经掌握的加一加、熟字换偏旁、编字谜等方法也会在孩子们汇报中自然呈现。只有有趣,孩子们才会有兴趣,所以在教给孩子们识字方法时趣味性一定要注意。
写字教学中可以进行对比教学。比如“色”“爸”这两个字都是上下结构,都有“巴”。但是“巴”的大小、位置都不一样。让孩子们先观察发现异同,体会成就感,然后书写,培养孩子们细致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写字的结构意识。
《课程标准》第一学段阅读目标和内容指出孩子们要“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这是一句笼统的话。这句话分别出现在了四个学段阅读目标与内容中。我们必须自己将其细分,知道自己每一节课、每一次要训练学生达到什么样的水平。这就要求教师对之前学习内容和学生能力水平有一定的认知,建立起纵向的联系。本册书第二单元继续上学期朗读目标,强调“继续读好词语和句子的节奏”,第三单元朗读重点训练“读好角色对话、读出儿童诗的情趣”,而本单元的朗读训练重点和难点则是“读好长句子”。所以,目标的设定直接指明了这节课朗读的具体任务,将教材内容变成了具体的教学内容。当学生出现读破句现象的时候,提出“词语连读”的要求帮助学生自己练习。当学生出现一连到底不停顿的现象时,可以用引导他们了解句子意思然后再读的方法也可以教师进行范读。
读出了节奏之后,我们可以让学生想象自己一个人在黑夜中走路的情景读第一小节,孩子们会把“很小很小”读得很轻,有的孩子读到“天一黑就不敢往外瞧”时会情不自禁的缩起肩膀,因为他有过书上所写情景的真实体验!朗读第二节时,我们引导孩子们抓住“微笑”“睡觉”“再黑再黑”“也能”等词语读出“我”不再害怕夜色的开心、快乐,从而体会“克服胆小,做个勇敢的人,能收获美好”的情感。
两个小节诗歌结尾都用到了省略号,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明确告知我们要引导学生“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这篇课文之前,我们学习过《青蛙写诗》孩子们已经认识了省略号,这篇课文中我们抓住省略号让孩子们大胆想象,“我”向窗外的夜色中张望会看到什么?“我”不再害怕夜色,能看到月光下什么?孩子们的脑洞大开,在夜色中,窗外黑乎乎一片,摇动的树枝会被当作“鬼”;地上的影子会被当作“怪物”;呼呼的风声也会被他们说成“狼叫声”……有了如此的想象,我们还发愁他们不能读出第一小节“胆小”“害怕”的情感吗?跟爸爸散了一次步后,月光下一切都变得美好了。摇动的树枝变成了“跳舞的仙子”;地上的影子变成了“小黑狗”;呼呼的风声也悦耳动听了……有了这样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就不再是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