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曾获得北大一等奖的作文。
我是在微信订阅公众号“鲤伴”中看到它。第一次看时因有重要的事情被打断,然后一直忙,到第二天才细细的品了两遍。也就在当天看到朋友圈里,我家村里的邻居正在读大学的小妹转载了这篇文章,她一言不发,但我懂…
很想摘抄一段,最让人感触的话,来让人能理解我为何要写这篇作文的观后感。思索许久,也不知从哪下手。因为整篇文章就是那么朴实,连煽情都没有。
让我鼻子刚开始泛酸的是在读到母亲拒绝多个米贩子底价叫价后,快要散场时。周围的小贩开始降价甩卖,卖米的也没有几个了。母亲虽然嘴上没有多言,但头上的汗已暴露了她内心的焦急。当来了 一个米贩子叫的价格比之前的价格更低时,母亲已经开始一步步妥协了。
读到这一刻,心酸油然而生。
不是因为作者曾是一位北大才女,也不因为她是个贫寒的农民出生,也不是因为她在2001年她攻读法学硕士,2003年非典期间患白血病,三个月后去世。
仅是因为我也是个从农村出来的80后,曾在那一亩三分地里洒下了无数的汗水和坚持;仅因为让我回忆起小时候父母辈们挑的那一担担谷子,起的一个个早床;仅因为我也是位母亲为了生意与人周旋那点点价格而内心又渴望卖出商品的心情。两母女挑着米用一个钟头才徒步走完的四里路, 可想象那一路上秩嫩的肩膀,母亲的隐忍是如何的艰辛。当作者由之前的一次次劝母亲降价卖掉到母亲的开始妥协,到最后作者志气般的拒绝。她们母女的心理历程是何等的焦急,那么辛苦的挑来,又卖不出去,又得背着疲惫,渴饿,失望相当于双倍的辛苦再挑回去,还有家里等待着用药的咳嗽的父亲。
我在想:这篇文章,不知 ,城里人看了是否也会有这样的感触;不知,如今哪怕是农民的孩子也未曾下过田地干过过重体力劳动的孩子们看了是否会掉泪;不知,如今仍顶着风雨日晒每天做着小生意的小贩们看了是否也能感受到一滴点相似的心历路程。但我知道,我儿时的伙伴们看了以后肯定会跟我一样想起曾经那纯朴的童年,想起那村里一个个辛勤劳作每天洒着汗水的我们的叔伯姨婶爷爷奶奶们。
总想起儿时的那一幕幕,虽然没有过多的钱买零食,玩具,衣服。一家人守着那几亩田,那点地,那头猪。但是,我们在一起。作为孩子的我们因为父母的陪伴是幸福的;作为我们的父母亲因为有我 们,有那土地他们是充实快乐的;作为我们的爷爷奶奶因为有我们在膝下欢闹他们是满足的。
如今的大米价格还是那么的低廉,这是在逼着我们放弃土地奔向城里,追遂那泡沫房子。不仅仅是房子,更让我们伤心与内疚的是敬爱的年迈的长辈们不能有我们的陪伴,而相继的在孤独中老去,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