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形如槁木,心如死灰”是他那个时代的大智慧,人生追求最高的境界

《庄子·齐物论》人生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形如槁木,心如死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智慧。


庄子《齐物论》中说“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与接为构,日以心斗。缦者,窖者,密者。小恐惴惴,大恐缦缦”。意思是:睡着时心烦意乱,醒来时形体不宁,有的人跟外界事物纠缠不清,有的人整日里勾心斗角,有的人疏怠迟缓,有的人高深莫测,有的人辞慎语谨。小的惧怕惴惴不安,大的惊恐失魂落魄。

人生在世,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不伤心谈何容易。寻一处山水隐,身和心真安?

庄子生活的年代是战国中后期,我国古代社会空前剧变的重要时期。天下黑暗,礼崩乐坏,烽烟四起,战乱不断,人民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生活艰难不言而喻,人伦道德荡然无存。

此时,庄子的生活和一般百姓一样,可用“贫困潦倒”来形容。《山木》其中一篇写庄子的生活:

“庄子衣大布而铺之,正緳系履而过魏王。”他穿着补过的粗布衣裳,以整齐的麻丝作为带子,缚在鞋子上,拜访魏王。魏王问庄子为何如此疲困?庄子以为自己是贫困而不是疲困,因为自己处于一个昏庸愚昧的时代,只能谨慎处世韬光养晦方能防止祸患,保全自己。

其实庄子只是物质生活上的贫乏,不是精神上的空虚,精神苦闷也是黑暗的现实造成的。可是谁又能逃脱?“个人命运与时代息息相关” 。当时诸侯混战,天下大乱,他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所以不久便辞官隐居。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形如枯木,心如死灰”则是他的至高追求,无尚智慧。

庄子《齐物论》认为:齐物意思是万物齐一,万物平等。万物所遵循的规律是一致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善恶美丑之别。既然万物齐一,那人最好的状态就是与万物融为一体,这是一种什么状态呢?就是“形如枯木,心如死灰”。与大自然高度融合,融为一体,即人丧失了自我,将自己完全融入大自然之中,形体像立着的枯木,无感无觉,无知无明,完全失去主观意识,这是庄子追求的最高境界。

可是我们现在说“形如枯木,心如死灰”是含有贬义的:形容人心灰意冷,毫无生气,消极悲观,意志消沉。形体上像一具骷髅,内心像一团死灰,生活毫无意义,活着像在地狱中挣扎,内心几乎是崩溃的。方寸淆乱,灵台崩塌。

一如人生刚刚开始,意外折断双翅,绝望,忧伤,痛苦。

这种感情即使豪放的不可救药的苏轼,在去世前两个月也借“心如死灰”,直抒胸臆流露出人生的忧伤惨淡。

他的《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心灵已然寂静无欲了,不会再为外物所动。这一生漂泊不定,好像无法拴系的小船。若人问我平生的功业在何方,那就是黄州惠州和儋州这些被贬之地。

作者这心死之哀,是因为一生,几起几落,失意坎坷,纵有忠义填骨髓之浩荡激情,也不免有壮志未酬的喟然长叹。


但是庄子的“形如枯木,心如死灰”绝不是悲观失意颓唐之意,而是庄子追求的最高境界,即佛家追求最高境界的禅意。

抬头向天,缓缓吐气,神情淡然,好像失去了自我,其实是丢失了俗世的自我。

“悟心容易息心难,息得心缘到处闲”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自观自在,守本真心。

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偕忘,乃是真法。正是“形似枯木,心如死灰”。

夫复何求?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心净身静,听得见自己的内心。如鹤立鸡群,劲挺自持,不顺人情,不流合污,超凡脱俗。无上等正觉者非他莫属也。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