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上一届学《藤野先生》,有学生告诉我,没有发现对于清国留学生的描写运用了反语,倘使课堂不提点,就体会不到讽刺的意味。故而再讲时格外留意。
师:我们经常强调作文要紧扣题目选材,说说你认为《藤野先生》一文哪里不符合这个要求。
生:前三段,写东京,和藤野先生没有关系。
师:对呀,那就应该删掉!同学们意下如何?
生:这个……我想,鲁迅作为伟大的文学家,不应该犯这样的错误,可能别有用意吧。
师:有什么用意呢?说说看。
生:在东京的见闻,写出歌舞升平、一片繁华景象。
师:即使这样,和藤野先生又有什么关系呢?何况,是这样的景象吗?仔细默读这一部分,想想看。
生:我认为这样理解不对。大家看第一段,“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意思是“只不过”,言下之意鲁迅并不喜欢东京,所以才去了仙台,遇见了藤野先生。
师:“这样”,什么样?
生:樱花烂熳的时节,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去赏樱花。
生:还有学生去学跳舞。
生:哦,我明白了。大清国派鲁迅等人去东京留学,他看不惯那些不务正业的同学,“无非”这个词应该有对这些人的失望情绪在里面。
师:有道理。让我们读读他们的所作所为,看看是不是的确让人失望。
生: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师: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鲁迅的失望?
生:“成群结队”,很多留学生去赏樱花,不学无术,感到失望。
师:不学无术,这个词用得恰当。
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头顶盘的大辫子比作富士山,生动形象地刻画了留学生将辫子藏在帽子下面的样子,表现出他们特别在意形象,却适得其反。让人失望至极。
师:比喻赏析到位,“适得其反”和“失望至极”极妙!
生:还有一处比喻,比作小姑娘的发髻,大老爷们整成这样,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伪娘,扭捏做作,丑态毕露。不仅失望,还流露出几分无可奈何。
师:确乎无法可想,才另寻别处。
生:我觉得这里有反语,大家看第一段最后一句“实在标致极了”,“标致”,本来意思是“漂亮”,这里应该是嘲讽;“极了”这个程度副词的使用,又使得讽刺的意味强化了不少。
师:发现了反语的作用。建议再加上“实在”,讽刺意味又浓几分。
生:这样一看,第二段也有反语,“精通时事”,本来是指精通各种时局政务,这里指对于赏樱花、学跳舞之类很清楚,实际上也是对清国留学生不把国家兴亡放在心上却专注于玩乐的一种嘲讽。鲁迅何止失望,怒其不争才对!
师:读出真情来了!确实是反语。
生:厌恶!我读出的是厌恶,从“油光可鉴”、“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响得震天”、“烟尘斗乱” 这些词句中,我读出了鲁迅对清国留学生的无比厌恶。
师:抓住关键词品味,是个好方法。
生:我觉得鲁迅热爱祖国,有理想有追求,要不然也不会看不惯这些人了。
师:是啊,为什么鲁迅饱含失望、心生厌恶,正是他对祖国爱得深沉。你们在字里行间,寻觅情感的踪迹,让老师刮目相待。那这部分到底删不删呢?
生:不能删,这是辗转仙台遇见藤野先生的起因。
师:还有吗?
生:清国留学生的不学无术和藤野先生的治学严谨形成对比,凸显人物品格。
师:这个老师还真没想过,不过我认为你的想法有道理。
生:我读了这篇散文,发现鲁迅的爱国情感贯穿始终,而且越来越强烈,比如他后来弃医从文,写那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深恶痛疾的文字,都是爱国情感的体现,因此这部分不能删。
师:读得很仔细。这里的“正人君子”……
生:这也是反语!刻下注释里有。
师:课下注释,也是学习的资源。
生:我说嘛,文学家怎么会犯这样的错误呢!果然“此中有真意”。
师:这句诗引用得准确。可见,读懂文章很重要,领会了作者的意图,才知并非赘语。
田玲写于2019年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