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记忆的角度思考口述史学

我们都知道,人的大脑是一个记忆的宝库,我们经历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和情绪、练习过的动作等,都可以成为记忆的内容保存下来。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的角色之一,故而我们每个人的记忆,都可以成为社会记忆。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保存、回忆和创造“社会记忆”,因为个人的记忆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从社会生活中获得的,是在与其他人的社会背景中重建出来的共同记忆。但值得注意的是,口述历史,它作为一种社会记忆,所能够呈现的“过去”并非全部的过去,而是选择性的过去,不是所有人的过去,只能是部分人的过去。毕竟,口述史写作,属于个人的回忆活动。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彭兆荣曾说过:“记忆这一部分,忘记另一部分,这其实就是在建构历史。” 在此,我是这样理解的,没错,口述历史的写作,它是属于个人的回忆活动,但是,个人口述的过去它是有选择性的重建,它混合了个人本身的记忆,同时也有与他人共同建立的社会记忆,它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的,故而这也是一种历史的建构。传统史学以前研究历史较看重史书和史料本身。然而,口述史学它是在“新史学”运动中发展起来的,是“新史学”孕育的产物。口述史关注普通大众的记忆研究。而从社会记忆角度关注口述史,最大的变化和进步是注意到了普通的、活生生的人,关注到了“普通人的记忆”。那些不仅来自领袖人物,也来自平民百姓和少数族群口述的人生故事,使史学家发掘出很多以往被忽略的侧面。所以我们今天采用社会记忆的角度去研究口述史学,更重要的是运用社会记忆的理论方法去解释历史,帮助我们再现历史的另一部分。

那如何去加以运用呢?这是我在思考的问题。在此,根据自己所看过的书本和自己的知识归纳,我仅说说自己的想法,首先,受口述者的不同、个人记忆的选择不同、自身史观、所处时代等诸多因素影响,个人记忆往往是口述者者所认识的“历史事实”。从一定程度上来看,个人或特定社会群体的价值与意识形态,经常能透过各种方式影响口述历史的采访与研究。故而,我们还是应该通过口述与史学文献相结合的方式来确保口述采访中社会记忆的正确性。其次,跨学科协调研究。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都可以积极参与口述史,多学科协调研究可以让社会记忆更加丰盈。另外,我们还可以将其他类型的记忆“文本”,如文字文本、声像文本等统纳到社会记忆的研究视野中,这样可以扩充口述史中社会记忆的研究内容。以上思考,或有不足之处,仅是一些想法。不过社会记忆如何记忆,如何探寻其本质,怎样形成社会记忆?这些问题,我还是有些疑惑的。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这是一个搭便车的博弈。一方付出了相应的代价,双方共享了所得到的对等的收益。 若干启发:1,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相冲突...
    拷问灵魂阅读 4,733评论 0 0
  • 最近,我在读《小王子》这本书,目前我手里拿到的纸质书是云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版本,封面是酱紫的。(关于这本书的故事,...
    yammypro阅读 10,791评论 4 20
  • ProtoBuf是Google的一个开源项目。作用于数据存储、数据通信和语言无关平台无关,扩展便捷。它是一个灵活、...
    金馆长说阅读 14,057评论 3 12
  • 生活在苏北的一个小村庄,这里不算很穷也不算富裕,村庄几十户人家,几个姓氏的人祖祖辈辈都住在这里,不知经过了多少代。...
    闻亭阅读 3,715评论 9 5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