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2017年12月23日,下午五点半,正值深圳人晚餐的时间,但深圳湾日出剧场的观众席已经延伸至沙滩草地坡地上,上万名深圳市民聚集在这里享受一场阳春白雪的音乐会,今天这里将有来自国内外的顶级交响乐团以及7位闻名遐迩的国内外音乐界大师倾情演出。这是这个时代深圳人的福利,除了拥有温暖的冬天、森林般的城市和总面积约128.74公顷、11公里的海岸线的深圳湾公园,还有自2013年以来由当地企业赞助的一年一度的草地音乐会。
草地音乐会自一开始到现在第五届几乎都是免门票,服务于普通市民,但每一场音乐会都邀请世界著名乐团和音乐家前来演出,几乎代表了当今世界音乐的最高水平:第一届是柏林交响乐团、第二届是澳大利亚经典歌剧院管弦乐团、第三界是法国里昂交响乐团和深圳交响乐团、第四界是墨尔本抒情歌剧院和深圳交响乐团。草地音乐会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深圳市民希望自己和下一代能够更多地接触高雅音乐文化,这契合了深圳湾草地音乐会普及高雅音乐文化的创办初衷,高雅音乐正在成为深圳人生活的一部分。
本次是第五届草地音乐会于2017年12月22日-23两天在日出剧场演出,22日第一场《世界经典歌剧音乐会》,由著名指挥家路德维希·法兰茨带领顶尖乐团德国汉诺威国际交响乐团为深圳观众带来约翰·斯特劳斯、卡尔曼和普契尼等大师的世界经典歌剧音乐;23日第二场《名家名曲音乐会》由深圳交响乐团演奏,第六届乔治·索尔第国际指挥大赛冠军得主80年后指挥家林大叶担任指挥。聚光灯下的音乐家为观众奉上的节目赢得了热情掌声。
到晚上六点的时候,深圳湾已经完全进入夜色,音乐会台上的灯光显得更亮更热烈了,观众席上已经座无虚席。舞台右边的一架黑色钢琴被移至舞台中间指挥的身边,节目主持人再次款款走向前台,她花了近一分钟的时间介绍即将出场的嘉宾——深圳本地少年钢琴家刘泽锴,这位3岁开始练琴、9岁就登台表演、10岁开始创作的00后音乐天才已经长成一位敦实的、风度翩翩的少年。
刘泽锴10岁在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独奏、12岁当选深圳少年偶像、同年与郎朗同台、13岁考入香港演艺学院钢琴系少年班并在当年担任评委、14岁自学托福高分加上卓越的音乐才能被美国新英格兰音乐学院胡桃山录取、同年到云南支教、15岁到西藏支教,他看上去稳重而淡定,以至于主持人在湖南卫视共同出演大型原创音乐公益支教节目《让世界听见》节目向汪峰、蔡国庆介绍他时将16岁的刘泽锴说成了17岁。但刘泽锴的成就还远不止主持人介绍的那些,他还被《环球东方》、《旧金山星岛电台》等国际媒体夸赞,成为不可多得的演奏家、作曲家,并获得了第三届美国旧金山国际新概念电影节电影音乐奖。
经历了无数次大型演出的刘泽锴上台已经俨然有了大师风范,但毕竟只有16岁,他扶着钢琴给观众和乐队鞠躬时眼睛里依然掩饰不住那份清澈而单纯的稚气。但当他坐在钢琴前,将双手在键盘上缓缓抬起时,《黄河》在他手指尖流淌、翻腾、咆哮,那翻滚的波涛夹杂着清新的水花,如同一个饱经风霜却初心不改的中年男士在诉说着心中对泱泱民族的激荡忠诚与爱的衷肠,既有撕裂般的疼痛,又有如同母亲抚慰般的眷念。我能感受到此刻几千观众汇聚成黄河喧嚣即将爆发时刻的沉默,此刻,无数张脸上淌满了泪水。如果不是那张依然稚嫩的脸就在眼前,你无法想象这琴声出自一个成长在和平年代的十六岁少年之手。我坐在观众席右边的第三排,喉咙几乎要哽咽。我关注到舞台上的刘泽锴,他眉头轻锁,目光庄重,键盘上的手指灵活有力,宛若黄河之水喷涌豪迈。
刘泽锴现就读于美国波士顿新英格兰音乐学院胡桃山高中,本次受深圳草地音乐会主办方邀请会家乡献艺受到了热烈的欢迎,演奏结束后,掌声响彻了深圳湾的夜空。而我也再次感受到一份由泽锴带来的感动与骄傲。
这是我第四次听刘泽锴的钢琴演奏会。第一次是在2012年9月22日深圳春茧体育馆中集集团30周年的庆典晚会上,他第一次出现在我面前时是一个11岁的小光头。我小的时候,因为妈妈对文革期间学校唱歌跳舞占用学习时间很反感,对文艺节目有一种内心的抵制,直至今日,几乎成长为一名的完美的工科女。除了本能地接受一些好听的歌曲,我对一般的节目几乎很难留下印象因此,也就以没有时间为借口很少听音乐会。但那个晚上,我生生地记住了“刘泽锴”的名字,这绝对不仅仅因为他的小光头的可爱形象,而是与他的年龄形成巨大反差的琴声。那天他演奏的曲目也是《黄河》,是一曲非常打动我的钢琴曲。
一个月以后,在中集30周年活动总结会上,我认识了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的刘泽锴和他阳光灿烂的妈妈陈喆,并从此与他们母子结下了不解之缘。后来的2015年的深圳音乐会和2016年北京音乐厅的刘泽锴钢琴音乐会我都是最忠实的观众。
泽锴的琴声打动了无数的成年人,16岁的他演奏足迹遍布欧、亚、美三大洲,他成功在美国也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我从来不敢定义什么,却非常决然地认定刘泽锴是一位少年天才。
我并不想鼓吹天才,这对教育来说没有什么好处,但我又不得不承认,很多人是带着天赋而来到这个世界的。任何行业,人们的努力和勤奋都可能成一个领域的优秀工作者,但要做到一个行业的顶尖,如果没有一定的天赋几乎是不太可能的,但仅有天赋没有努力就不可能在行业内取得登峰造极的成就。让我吃惊的是,刘泽锴不仅是在音乐方面有天赋,他还拿过两个全国蝶泳冠军,写过十万字的网络小说。但他并不是那种为了某个兴趣班而把自己弄得焦头烂额、把家长弄得烂额焦头的孩子,他从容淡定而且充满了热情。这个被称为“别人家孩子”的孩子,是一个奇迹。
我对这个奇迹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因为近水楼台,所以经常跟他妈妈聊天探寻他成长的奥秘:泽锴的成长看似一个奇迹,但让他孜孜不倦的还是他对音乐的敏感与爱好。其实每一个人都可能有特殊的天赋,对父母来说及早地发现孩子的天赋并赋予他宽松的成长环境,也许就是对孩子生命真正的馈赠。而现实中更多的家长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身上,形成了孩子成长的干扰和枷锁,使得孩子本能的天赋被泯灭。泽锴的天赋没有遭遇后天的破坏,而是被赋予了良好的土壤,使得他的天赋得以滋养且繁荣生长。
泽锴的成长过程中并非没有遭遇挫折,和其他所有不在“正道”上的孩子一样,他也因为练琴耽误功课而受歧视,但所不同的是,他能从父母和老师那里获得信任,而被信任对人来说是一份极大的力量。
所以,奇迹一半在孩子,一半则需要家长、老师放下自己的经验与成俗的标准,成就孩子本原的人生。
因为我可能的音乐天赋被泯灭于文革期间功课与文艺的对抗之中,我没有能力以一个音乐评论人的身份来写刘泽锴在音乐方面成就,而是从教育的角度来回顾这个与众不同的孩子的成长经历以及他和父母对待成长的态度。希望他的成长故事对于“望子成龙”的父母们来说可以受到一些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