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开始前的一个小小话题
认识简书这个平台,已经有一些时日了。一直在观察、学习大家的文章。观望的越久,越是发现这儿人才真的是很多。不管是在生活还是在工作中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或是在某个领域都有自己最专长的一项。
自己也曾试着写些东西留在简书。可就是苦于脑子里有一堆话题,但又不知道该如何吐露自己的心声。就好似那初学的绣女,拿着绣布不知从哪下针。
而这个问题是不是大家一开始也跟我遇到同样的瓶颈呢。思来想去,可能是自己的文化修养不够吧。会说不会写,明白不会往外倒。这是病啊,得治!
怎么治呢,我想还是从自己最喜欢的领域着手,不断的学习,不断的研究。而后才能写出透彻清析的文字。
我是一个中国元素的爱好者,对中国传统文化也是痴迷已久。尤其是那些滋养着我们心灵的古韵诗词,更是从骨子里的喜欢。目前处于诗词自学中,希望能更好的启发自己的心智,陶冶自己的人格。最好有一天自己也可以出口念上几首打油小诗。那是最好不过了。今天新建了一个文集[夏末诗歌],专门做为学习笔记。在这儿以文章的形式展现出来,以诗词会友,结识更多的爱好者。共同学习,互相成长。
应景生情,表达爱慕与相思,诉说人生与抒发个人抱负时,人们往往喜欢吟咏诗词。
正方
今日学习中心:诗歌起源
**
一、诗歌起源于劳动
**
诗歌做为古老的文学语言,它是一门抒写心灵的文化艺术。艺术起源于劳动,诗歌同样的起源于劳动。文字产生之前,最原始的诗歌就在人们的劳动、歌舞中逐渐发展起来。
人们在劳动中,为了协调动作、消除疲劳,便创作了诗歌。如鲁迅先生所说:“其中一个叫“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
从集体劳动的节奏中直接孕育降生的初民文学,就是中国最原始的诗歌。
(1)
《淮南子》一书中,关于诗歌起源有这样的描写“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淮南子》
这一段关于诗歌起源的描写。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如今那些扛大木的人,前面的人呼喊“嗨哎”,后面的也同声应和,这是人们在扛举重物时为鼓劲而唱喊的歌声。邪许,在这里可以理解为类似嗨哎的呼喊声。
由此可见,劳动时所呼喝的有节奏的号子,在其中加入一些词语或者有趣的话,就变成了最原始的诗歌。
(2)
由此可见,诗歌是为了适应劳动节奏而产生的,而肯与原始先民的劳动、生活、情感等密切相关。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毛诗大序》
大意:诗,是人志向的体现,在心里是志向,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诗。情感被出动就会表达为语言。语言不足以表达,就会吁嗟叹息,吁嗟叹息不足以表达,就会长声歌咏,长声歌咏不足以表达,就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
也就是说,诗歌是人们用来表达内心愿望与情感的。在没有文字的原始社会,诗歌是一种辅以动作的口头表达方式。诗歌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出现,由于最初时我们的祖先没有文字,原始歌谣都是口头传唱。今天所见的劳动歌谣,都是后人辑录的。
**
二、诗歌在发展过程中,与宗教和娱尔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早期的诗歌常伴随着歌舞。
《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原始社会时期,有一个部落名叫“葛天氏”,这个部落每次进行祭祀活动时,都会找三个人出来,拿着牛尾巴,一边唱歌,一边跳舞,唱出八段歌词。现在这八段歌词已经失传,但大致的内容是有关图腾崇拜、神话传说和农业生产的。
《吴越春秋》也记载了一段远古时代 的歌词:“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这段诗歌的大概意思是:把竹子砍断,做成弹弓,再把泥丸当成子弹,射向要擒获的猎物。
三、诗、舞、乐三者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劳动中的即兴创作,实际上就是最原始的诗歌,而它们又不都是独立存在的。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最初阶段,或者说是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诗、舞、乐三者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种传统一直贯穿于整个诗歌发展史中。后来,随着语言文字的发展,诗歌虽然从歌舞中独立出来,但是诗歌的创作以及格律的要求和限制,在很大程度上仍受着音乐影响。
文章虽然到了最后,但这只是一个开始。未来一段时间我会不断的把自己的学习笔记写出来跟大家分享。在座的各位看观,如果你也是其中一位诗歌爱好者,那请留下足迹。我相信日积月累的力量 ,久而久之定会形成一个属于我们的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