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自由?

自由,就是打破社会的惯性!

本期我们共读书籍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第二天完成作业如下:

三个金句+思考理解

1.人的习惯就像电脑的自动执行程序,总以条件反射的速度来解决一个个似曾相似的事件.

书中有一句话:什么是自由?自由就是打破社会的惯性。我们的惯性行为往往来自于大脑的惯性思考,当我们遇到一件事情的时候,基本上都是条件反射的来处理和应对。

比如说:当我们看到孩子玩手机的时候,自动处理的结果可能就是你怎么又在玩手机?还不去写作业?你就不能看看书吗?

如果我们能够稍微的打破惯性,深入思考一下孩子为什么玩手机,是不是刚才学习的时间有点长,现在需要休息一下?还是说他其实在用手机完成作业呢?

听完这本书,我觉得有时候我们可以适当的放慢速度,多花一点点时间来思考,努力的打破社会的惯性。

2.在刺激到回应之间,我们还有很大一部分空间,可以做出自主选择。

我想到《非暴力沟通》里面有一句话,在刺激到反应之间还有一片田野,这片田野就是选择。

怎么去理解呢?比方说今天有个人跟我说了一句不中听的话:你脾气真大!

这句话对我来说可能是一句指责批评,如果我当下立刻就反应,我有可能会怼回去,或者是生气、自责等等。

假如我可以停下来,在刺激到有所反应之间给自己一个选择,我会不会更加客观理性的来解读这句话呢?我可能会想,我是不是真的说了一些伤害对方,或者是让对方对我有所误解的话呢? 还是因为文字在没有加上表情的情况下,可能会让人觉得有些硬邦邦的感觉,这其实不是我的本意?

我可能需要暂停一下,再和对方进行友好的连接,因为我很看重我跟伙伴之间的关系!

《活出生命的意义》里有一句非常触动人心的话:他说作为一个人,无论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我们都拥有选择的权利。

这本书儿子听完后,又买了纸质书回来,前两天还跟我讨论奥斯威集中营发生的一些事情呢,这本书一直摆在他的床头,看起来孩子挺喜欢的,这么小就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了吗?

是的,无论对方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我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回应方式。

发生什么不重要,我们对发生事件过度的解读和反应,才是最大的问题。

3.即便听取他人的可行意见是一种理智的做法,但是好建议并不是每次都那么容易让人接受 。

这让我想到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私人逻辑,书中的一个案例特别好:说一个人去配眼镜,医生直接把自己的眼镜拿给他说:你就戴这副眼镜,看的很清楚。配眼镜的人说不行啊,我看不清楚,太模糊了。医生说怎么可能?肯定是你的问题,这个眼睛我戴的很清楚啊。

结合这个小故事,我就想到了很多父母在给予孩子意见的时候,领导在给下属布置工作的时候,会不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父母觉得自己的方法就是对的,硬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磨灭了孩子独立自主的意识,慢慢的也忘记了,孩子是一个完整的人,有着独立的灵魂,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家长可以给予的就是适当的帮助和充分的信任。

且不说生活中很多父母,自己都无法给孩子树立好榜样,就算父母是成功的,那也只能代表,在属于父母的那个年代,他们所用的方法是相对正确的,并不足以说明,自己的方法一定是适合孩子的,更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和观念强加给孩子,因为孩子的人生在未来,不是现在更不是过去!

与君共勉 !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阿里是一个很成功的人,他是大企业的董事长,而且与一般的董事长不一样,他是几乎不必操心任何事情的董事长,他只要待在家...
    杨大辉阅读 4,310评论 0 6
  • 今早,看到刘润一篇论述自由职业的文章,引起了很多的遐想。 几年前,安静刚从高大上的外企辞职,选择做一名“自由讲师/...
    安静成长阅读 5,535评论 0 0
  • 自由并不仅止于做你喜欢的事,或是从外界的束缚中挣脱出来,而是先要了解什么是依赖。你知道什么是依赖吗?你依赖你的老师...
    德明_2608阅读 3,258评论 0 0
  • 快到七点钟了,依旧一个人,偷偷吃了两个汤圆。 晾干衣服,整齐的叠着多好。通了电话给她,没见了快一个月。 ...
    Lan_9e0f阅读 2,087评论 0 1
  • 今日梦中惊坐起,忽然想起,每周一更之文章忘记写乎,现在立刻文思泉涌完成作业。 今日主题是培养一个好习惯,自从之...
    疯狂的白菜520阅读 721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