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印象和记忆

   地地道道灵璧人,农村人,目前定居在苏州。2004年正式离开家,至今离家已经16年了,今天在知乎上看到一篇关于老家的印象和记忆,感触颇多,特写些记录下。

1、老家冯庙,去县城很少,不超过5次,每次基本否是路过,所以对灵璧县城是陌生的;

2、01年至04年在市里读大学,虚线市里生活3年,生活半径是 二中广场、隅顶口、汴河路、浍水路、大泽路、中山街;

3、2004年大学毕业,之身一人南下,日期很清楚是2004年7月24日,宿州火车站,下午1点30的火车,晚上8点30左右到达苏州,有点跑题,拉回来。

谈谈对老家的印象吧,从以下六个方面来讲讲我的感受,一家之言,感性认知,仅表达自我观点。

一、交通条件

记忆中 小时候出门特别不方便,主要出去单位都是按天来计算,而且路还不好,要么是土路、要了是那种大颗粒的石子路,特别扛人,中学在冯庙上学,当时经常是走路上学,如果放学遇到拉石子的拖拉机,我们几个小伙伴就来及了,我们会扒拖拉机,,双手扒着车延,脚找个地方茈着,嘻嘻,不过在快到了时候跳下来,就要看运气了,运气不好手和个柏子就很容易踏皮;

2001年离开家去虚线读书,那个时候出发要起得很早,在村边的马路等去虚线的班车,一天只有2班车,一个是从睢宁出发到虚线的,一个是从高集出发去虚线的;那个时候的农村中巴车的主要乘客为:镇上开服装店去虚线进货的、向我们这样的学生,偶尔一两个公家人员去市里办事;早上出发还好,因为起得早,基本还能有座位,记得那个时候票价是5块到7块,为啥是这个区间的,主要看售票员的心情,如果心情好了,正好对你有些印象,那就5块,如果反之 那就7块,而且春节期间还会涨价。

2005年第一年工作回家,春运没有买到火车票,汽车票苏州 最近的也就到徐州,那年放假,我就一个人从苏州坐大巴到徐州,然后从徐州坐车到虚线;那年冬天很冷,雪下的挺大的,到徐州差不多下午2点多了,买了4点从徐州到虚线的大巴,那个时候的徐州汽车站很乱,小偷很多,在等车时候就发现好几个;差不多3个多小时就到虚线了,到了虚线后,天黑了也没有到冯庙的大巴了,那个时候旅店、宾馆什么的也没现在这么多、这么方便,而且那个时候也比较穷,享受意识还是比较差的,当时就去网吧包夜了,话说那个时候包夜还是很便宜的,5块钱一晚;等到第二天早上等到大巴才赶回了家;

后来2006年到2010年期间有的是从蚌埠下车,然后坐大巴回灵璧,再转乡村中巴回家,那个时候的乡村中巴,没有准点发车的概念,每次在城区不饶个半个多小时,等车上人塞满了基本不会忘家里走,20公里的路程也要1个多小时,这个期间的柏油马路比较窄也就是双车道,而且遇到修路都会修很久,基本上都是大半年,记得2012左右,我奶奶去世,我赶回来,正好赶上封闭修路,那真是体验了多种交通工具,汽车、高铁、中巴、摩托车,然后风尘仆仆才赶到家,全身是那个的尘土打了很多才基本干净;

2012到2014年期间,自己有了汽车,开车回家,基本上都是从睢宁下高速,然后走大庙回家,差不多40多公里,也要开1个多小时;记得2013年结婚,把老婆从淮安接回来,高速2个小时,下面道路也是1个多小时;然后这个期间高铁也开通了,偶尔回家也会

差不多2014年,2015年左右吧,灵璧的高速也通了、村里也通了水泥路,交通条件一下就好了起来,现在出行很方便,基本上家里好多人家也都有了小车,去哪里也很方便。

二、居住环境

小时我家还是土房子,叫堂屋三间,布局是西边是爸妈的床,有个衣橱隔开,然后有个柜子,柜子上面放着电视,14寸的黑白电视哈,凯歌牌的,也算是当时家里唯一的娱乐设施了;

中间是我们的餐厅和客厅了,有个书条柜、大桌子,还有案桌子,然后西边放几个眼床子,是我们几个孩子的床;地还是泥地,不过是经过夯实的,基本不会起尘土;那个时候记忆比较少,唯一有印象的就下雨,因为下雨会漏水,需要拿东西接水;那个时候村里基本否是这样,整个都是泥土的海洋,小孩子,浑身也都离不开泥土,即使是新衣服或洗的干净的衣服,不出半天也全身否是泥土;

后来条件开始好了,差不多90年代,家里翻新了房屋,盖了砖房,分出了好几个房间,也有了水泥地、大白墙;

然后2000年左右家里有翻盖了楼房,农村的楼房都盖的向碉堡一样,又高又大,每个的院子也很大,有的开辟一小块种菜,偶尔有几朵花;然后村里也有了规划吧,几行几列,不过貌似大家都在这个范围稍微调整,然后互相排比,这里有个不太好的现象就是后盖的总要比先盖的高些什么的;

村里的路很长一段时间还是土路,不下雨还好,一下雨全是各种泥水,然后一道天黑,村里全是黑漆漆的一片,整个村子也很安静,这种环境在夜里也会什么时候发生,比如小偷就比较喜欢这样的环境;

也就最近几年,差不多2014年后吧,村里修了水泥路,安装了太阳能路灯,非常赞,太阳能路灯,一下子让整个农村的夜晚亮起来,各种夜生活也开始有了,有人跳广场舞、一些晚上叫卖的摊子也有了、还有人去镇上吃烧烤大排档、不再是那种天黑就回家,黑漆漆静的可怕的环境;路好了,再加上电瓶车,到镇子的这2公里的路程基本没啥距离了。

三、民风民俗

虚线的民风民俗是比较严重的城市,特别是农村,重男轻女,各种礼仪非常重视,而我又是比较排排斥各种礼仪习惯的人,觉得各种注意事项太累,基于我的记忆大概写写吧,按照从一个人出生到老去可能经历的仪式来写些吧。

小孩十二天,是针对刚出生的小孩的一种庆祝仪式,也叫送奶子,在小孩出生12天,娘家人,准备好鸡蛋、馓子、红糖还有小孩的新衣服、玩具(小孩子的推车),当然现在发展了送的东西也多了,尿不湿什么的以及高科技的也都有了;到了生小孩家后,会让是水煮蛋,这个做法还不一样,就是开水,荷包蛋和糖,另外还有红糖水泡馓子、油条。

剃毛头,也是针对小孩子的庆祝方式了,不过这个主要是针对男孩,在这里就可以看到重男轻女了,男孩会在后脑勺留个长长的小辫,等到6岁、9岁或12岁时,让舅舅来用剪刀剪掉的仪式,当然舅舅在剪掉的时候红包、礼物也是少不了的。

参军或考学,接下里关于孩子的庆祝就是参军或考学吧,那个时候在我们哪里跳出农门就是两个方式参军或考上大学;答者所在的村里对教育的重视很不够,很多孩子能读完初中就很不错了,基本上是小学毕业走一批,初中毕业走大部分,了了几个读高中,很少有人读大学,我算是我们庄第二个大学生吧,当然后来到现在就很多了,大学扩招了,家人也重视了;然后就是当兵我们庄通过当兵走出去的也不多,也就1~2个,有些当了一两年兵也就退伍回来了。

说到当兵或考学,也是有庆祝仪式的,常见的就是请吃饭,然后就是在晚上有吹喇叭或放电影,那时候娱乐方式比较少,吹喇叭和放电影也是全庄子的庆祝活动了,记得2001年我上大学的前晚,俺家就组织了放电影,然后很多来看;

作为主家,需要提供板凳、茶水和烟,特别是我,还需要走出来,给全庄的老少爷们递烟,敬烟,说递烟和敬烟就有很多要求,当时特别反感,因为我不抽烟,还要挨个区给他们敬烟,而且 不能一次那一根,必须一次拿出两根,而且接烟的人也有讲究,比你大的拿里面的烟,比你小的拿外面的烟,至于为什么我现在都没弄懂。

说对象,也就是相亲,在我们哪里,孩子下学早,所以在很年轻的时候家里都会给张罗去说对象了,十七八岁的孩子,就开始了,然后很早的结婚了,媒人那个时候还没有职业的 都是家里或邻居家的长辈他们的认识的人或他们娘家的人,互相介绍,然后双方家长见面等再然后就确定,就要去过红或过结(应该是这个字),等过结,过红和过结也就是下彩礼的意识,男方把彩礼、给女方买的礼物(烟酒肉鱼等)女方的衣服、首饰等;过完红就等于双方定下来了,然后过半年或1年就结婚了;在确定后,每年的中秋节、春节,南方需要采买礼物去女方家送礼。

结婚

我们的这里的结婚也算是头等大事,大概的环节是,催红、看日子、下礼、迎亲等环节,而且男女方的方式还不一样。

男方还需要采买礼物去女方家,来个催红,这个过程还有很多出钱的彩头,这里具体我就不清楚了;看日子,顾名思义就是找先生去看日子,早期的时候是希望挑选个好日子,比如天气晴朗,不下雨、下雪等,因为那个时候出行不便,而且结婚的活动仪式都是自己张罗亲邻来具备,很多场地都是露天的,所以希望天气好,后来就带有封建迷信成本在里面了,看八字、看家宅方位、甚至到婚房的房间、床的摆放等;

等待婚期确定,在婚礼举行的前几天,或前一天,男方还要带着礼物去女方家下礼,然后第二天上午则就是来迎亲了,迎亲,女方家基本还要向男方家要上车礼什么的,等车道男方家女方还会要下车礼;迎亲在女方家那边基本上没啥仪式,不过现在也有了,就是在吃饭前把女方接回家,这里也体现重男轻女的味道,因为到了男方家才是正席;说到男方这边,基本的顺序是,结婚前几天,男方新郎要去至亲家去接,其他远些的则堂内兄弟去对信,至亲主要是娘亲这边(外公外婆、舅舅妗子),而父亲这边则是去几个姑姑家,到了至亲家表明来意,要特别强调下,我要结婚了,来接你。当然现在基本上很少过来住了,都是婚礼当天自己过来,但是如果不说这句话就会被认为不懂事,答者结婚时去舅舅接的时候,走的时候忘记说了这句话,回家就按批了,到了姑姑家就要特意说,虽然最后都没有跟着答者过来的。

我们那个时候结婚基本上没有安全去酒店,都是在家里自己搭台子,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个人来统筹了,这个人就是老支,基本上都是庄上德高望重或能说会道的人才能胜任,然后老支和主家一起找厨子,安排策划好采购清单,老支安排所需要的人员,这个人员基本上都是庄上的,顺序是自家门下的兄弟,村上经常参加的人,然后老支基于婚礼前一天、婚礼当天情况安排人员的岗位和职责;

婚礼前一天的晚上唢呐班子也会进场,进行演出;所以新郎家基本上从婚礼前一天就开始忙碌起来,下礼人员的安排和礼物的采购以及到新娘家下礼、新郎家场地布置、唢呐班子的布置等等;

婚礼当天,主家回安排三排席,早上为本庄子坐席、中午为亲戚朋友(基本上两排或三排),下午还有拜堂、闹新娘、晚上为至亲的堂席;

迎亲现在都是找小轿车, 新郎和新郎的弟弟还有的会上带一个小男孩抱着鸡去迎亲,到了新娘家,新郎的弟弟会去放炮,小孩去送鸡,当然女方要给那个小男孩红包的。

说到拜堂也是比较有意思的,主要是一方面 是新郎和新娘要磕很多头,老支会叫人来唱盘,意思就是你的什么亲亲给了多少钱,来磕个头,整个仪式也要一两个小时,新郎、新娘脚底下放个席,席上放着被子;

拜堂完毕就是闹洞房了,那个时候闹的比较多的就让新娘给点烟,闹新娘的环节答者参加的比较少,闹的出众的也有,必过现在也比较文明了。

晚上的堂席,是留下的至亲以及酬谢混乱的核心人员,老支、厨师等,有个环节就是新郎新娘要端上红包、烟酒和毛巾敬厨师,感谢他们的辛苦付出。

老人去世,说完婚礼,再说说一个比价重要的仪式就是老人去世,在我们哪里 老人去世的仪式比较结婚更多、更繁琐,主要为:

哀请:老人去世后,孝子要披麻戴孝由房内的长辈带着去逝者娘家去通知,比如女方去世就要去女方娘家那边去通知;

烧倒头纸:大家带上花圈、纸钱来,孝子、女儿和孩子跪着迎接,早期没火花时,烧倒头纸也是见逝者最后一面,大家会沿着棺材转一圈,后来火化了,就是沿着棺材走一圈。

扎纸人:由女儿们找人来扎纸人,有楼房、汽车、童男童女等,还有招魂等;

送殡:老人去世不是立刻就下葬的,需要在家里停几天,至少3天、有的是7天,如果遇上节日还会顺延,而且要出了中月十五才能下地,我爷爷腊月二十八去世,就在家里停到中月十五之后才下地的;

在下地前一天的晚上,会有送殡的仪式,这个仪式主要是逝者儿子、姑爷、儿子的结拜兄弟等男性至亲举行的仪式,这里也体现了重男轻女,有二十四拜、四十八拜,首先是孝子开始,从每个角落进行,然后子孙们敬跪一排,随时回礼磕头,然后女方回请哭灵的人帮忙哭;

第二天送殡,逝者家里的孝子、女儿和结拜兄弟要哭迎几路亲戚,首先是娘家人,然后是各种长辈,再娘家人和长辈亲戚道歉要跪迎,还有专人帮忙推车、接花圈、牌匾等;

下地:下地前 要找先生看好墓地、事先挖好坑、然后要找抬棺人,吃完午饭,准备下地,孝子摔了老盆,然后起灵,孝孙前面跳着柳枝幡、孝子拿着哀棍,女儿、妻子等女性送到路口即可回家,不参与送下地环节;到了最后一个十字路口还要斩鸡头,这里的还要是公鸡;然后棺材落地,填土等环节了。

原坟:下地第二天,还要包饺子,找一件老人的衣服,儿子女儿还要去坟地原坟,让坟头大小更合适,然后烧纸祭拜;然后就几周年去祭拜了。

一些仪式就是在核心节日上了,在我们哪里主要是中秋节和过年,中秋节,又称八月十五,因为那个时候正是农忙,所以庆祝仪式主要是中午吃顿好的,晚上弄完农活,大家吃月饼、水果来赏月,小时候还会做糖火烧,就是发面饼弄平,里面方糖,在锅里炕熟;而过年就是比较重要的庆祝节日了,一是那个时候进入冬闲,比较有时间,在小年过后,就开始蒸包子、炸小果子、炸鱼、炸丸子,然后就是准备大年三十的美食了;小时候对联都是自己写的,记得那个时候家里来找我爸写对联的排成对,我那个时候就要负责帮忙裁对联纸、到墨水等,然后写好 还要给他们找地方晾干;后来都是买对联了;大年三十上午家里的男孩第一件事就是贴对联;不过如果家里有老人去世,第一年不贴对联、第二年贴紫色对联、第三年贴黄色对联、第四年才能贴红色对联,如果是房下老人去世,同房家也是第一年贴紫色、第二年贴黄色,第三年贴红色,比主家少1年,不过现在紫色基本不贴,都是第一年贴黄色,第二年就直接贴红色的了。

四、美食

说到美食,除了买的之外就是自己家里做的了,买的基本有 烧饼、卷膜、面皮、米线、煎饺、小笼包、SA汤这些我们比较经典的小吃等;

自己做的主要有包子、熬肉、熬鱼、地锅鸡、红烧肉、土豆烧肉、茄子烧肉、面筋Ma Hu等;

我们这里那个时候不经常吃鱼,主要是过年期间吃。

五、教育

教育相对不发达吧,大家对教育的理解还是停留在识字层面,所以造就很多初中就下学去打工了;

六、经济及发展

地处平原,中部地区,如果没有大的政策变化,还是偏农业型,不过养殖也是一种新的突破了,答者所在的庄子,从早些养猪,到现在的养鸭,和公司合作基本走上规模化养殖路线了,所以这个趋势还是挺不错的;

不过除了养殖外,主要收入来源还是打工和基本农田收入了。

七、其他方面

不知道是答者离家太久,还是其他原因,以前过年各地回家的人会扎堆聊天,而现在却基本都是以家庭为单位了,热闹的场景很少;

大家都是高门大院,也都匆匆忙忙,再也看不到村头很多人聚集、聊天、打牌、打桌球的场景了,以前庄上小店总是各种人群聚集地;

现在基本也看不到了,以前房子小,出门就可以见到邻居,互相打招呼什么的,现在都是楼房,洗手间什么都在房屋或院子里,串门的也比较少了,交通出行方便,回来过年的人也变少了,所以年味也越来越淡了。

就像答者的儿子,对安徽老家的印象就非常弱,也许等到我们这一代老了,对于孩子来说,老家也就没了印象。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3,254评论 6 49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875评论 3 387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8,682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896评论 1 285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015评论 6 38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152评论 1 29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208评论 3 4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962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388评论 1 304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700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867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551评论 4 335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186评论 3 31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901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142评论 1 26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689评论 2 36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757评论 2 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