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份,随着一纸退役命令的下达,身着15年的橄榄绿军装就此别过,换来的是新时代的“孔雀蓝”。望着摸爬滚打的迷彩、朝夕相处的常服、还有一套未曾启封的礼服,当这些衣服整齐如队列站于衣橱上,回头一望军旅生涯,不知不觉已过十五年。脱军装,转文职,续兵缘,不舍之情,难以言表。
满怀憧憬入军营,军魂注入兵之初
我是福建莆田人,2004年7月高考落榜后复读,同年12月征兵,我报名体检,因视力原因未入选。2005年7月高考再次落榜。在19岁的年龄段,我别无选择加入打工队伍,在一家牛排餐厅豪客来成为服务员。同年再次征兵,我义无反顾再报名,经视力矫正后入伍。应该说每一个男人都有一个军人梦,在他们的骨子里或多或少都有一种手握长缨、驰骋战场、保家卫国情怀。我亦不例外。或者说是命运注定要和军旅结下难舍难分的不解情缘。或者说是学习成绩不好,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之举。总之,军营,我来了。
2005年12月12日,100多名福建莆田籍的新兵踏上了前往北京的列车。第一次出远门,父母应该忧喜各半,忧的是:担心我瘦小身体能否经得住部队严格的训练。喜得是:能踏入军营也算是一种不错选择,也许未来可期。这些思考是后来我读《论语》里谈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才慢慢感悟到的。
坐着T开头的列车,2005年12月14日凌晨4点左右我们到达了北京站。本以为可以看到繁华首都的夜景,切不知,到了站台后,匆忙撇了几眼,还未细看京城夜景。接兵干部迅速带我们从另外一个通道出站。每个人拎着自己行李,用了近20分钟时间一路奔跑到接站点。
冬天的北京真冷,冷空气刺激着鼻膜和喉咙,冷气直抵心底,让我觉得内心快结冰。而突然的运动却让后背流汗。到了陕汽大卡车那,数十人登一车,脚冷无比。车帘一封闭,就朝营区出发。路上颠簸着两个小时,天已灰蒙蒙亮起,终于到达一个三面环山营区。
下车,分班,简单规整物品后,班长带着新兵去食堂吃扎根面。兵之初的三个月新训算是开始。如今回想有:有近两个小时的雪中军姿,雪落于肩而不化、营区外面土地上的手榴弹投掷、暴雪过后低姿匍匐留下的人行痕迹、戴着防毒面具的百米冲刺、野外泥土路上跑三公里的酣畅淋漓、不曾午睡的条令背诵、强化礼节礼貌的“到”和“是”、半夜紧急集合的心惊胆战、首次81-1自动步枪实弹射击的惊心动魄、观看《冲出亚马逊》、《弹道无痕》、《无极》等电影的调整放松、两周一次去军人服务社“限时”打电话的期待之心、会餐时候的狼吞虎咽、春节放假七天的思乡之情、其中最让人期待的事莫过于寄信时的殷切,收信时的喜悦,尤其是收信后,自己总会留在夜深人静一个人躲在被窝打着手电认真细读,以至于很多年过去,这些家人朋友给我的书信依然保留着。
新训三月是痛并快乐着,打碎了一个地方青年的散漫思想及孱弱体格,重塑了一个革命军人的严格纪律和铁骨雏形。
下连后工作更杂多。卫生打扫、营区建设、野外驻训、专业训练等等。记得2006年刚刚好赶上单位营区建设,完成训练任务后,更多时间我们是和锹镐一起度过,很多次周末挖水沟、搬石头、平场地、清泥土、种绿草…。06年夏天,单位还承担过军训任务。为了腾出营区给大学生军训,我们搬到车库居住。夏天,车库漏雨,晚上常有虫子光临床铺,各种滋味,一言难尽。
2006年12月23日,冬至后第一天。老兵退伍后,我也算由新兵晋升为两道拐的老兵。终于可以请假外出北京。和同年兵坐了两个小时的公交车,再打车,第一个目标是天安门广场。久违了,北京。站在天安门广场拍了照片。之后前往毛主席纪念馆瞻仰伟大领袖毛主席。人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和北京如此亲近。
2007年4月份,军考开始,自己满怀希望开始复习。在教导队期间,每天早上五点就起来背英语和政治。有一同学从别的单位拿来往年复习题,在题目分析中谈到,军考每年都会在复习丛书中出原题。就因为这一句话,我把英语习题答案全部背下来,最好考试时候,真的遇到近30%英语原题。能够再有机会参加高考,走向考场,对于自己而言,意义重大。因为对于一个寒门孩子而言,能够走向大学的校园读书,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愿望。很幸运的是,2007年9月份,我考入南京的一所军事院校。
四载金陵求学路,六年大同边关情
来过南京的人,肯定会被这个城市吸引。一因历史底蕴深厚,二因自然风光美丽。而我所在的汤山学校,两者兼而有之。
能够再次来到书声琅琅的校园,听鸟语声声,闻花香飘飘。在最好的年龄认真学习,实属人生一大乐事。这里有博学多闻的古文讲师、风趣幽默的外语教授、条理清晰的高数主任…。当然,还有静看百年历史的苍天梧桐,尽显满园金色的丹桂之花,历经风雨磨砺的校园门口。天南地北的同学,人才荟萃的教员,风景如画的校园,母校之美,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记。
四年求学生涯,往事历历在目。更多的是学与思,简单而纯粹。虽有一些不悦之事,然和四年主流的快乐学习生涯相比,着实不值一提。